第184頁(第1/2 頁)
我曾問過半仙,此行目的地&ldo;第十峰&rdo;,到底會是在一個位置,山海關一直到京津一帶的城牆,幾乎都是建在山上,那個&ldo;第十峰&rdo;,是第十座山峰吶?還是第十座&ldo;烽火臺&rdo;?
&ldo;我想,應該是山峰,那個山峰的&l;峰&r;和烽火臺的&l;烽&r;,不一樣,是兩個字!&rdo;阮途插言說道。
&ldo;呵呵呵,這你就不知道了。古人經常用通假字,比如取東西的&l;取&r;,有可能就是娶媳婦的&l;娶&r;的意思。這種小事往往就坑了不少人。從字眼上理解,偏差太大了。&rdo;我笑著對阮途說道。
半仙卻意味深長地說道,&ldo;這個&l;第十峰&r;,即不會是第十座山峰,也不會是第十座烽火臺。一定是在一個正常思路意料不到的地方。&rdo;
&ldo;那會是哪裡?&rdo;我和阮途異口同聲地問道。
&ldo;這個……從藏寶上看,應該是在箭樓和靖邊樓的右側。至於具體位置嘛,這古人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測量邊距,這藏寶上的尺寸根本沒法去估算。我們只能從山海關右側的箭樓和靖邊樓找起。&rdo;半仙也頗為無奈地說道。
&ldo;我們總不能光天化日之下去拆城牆吧?!&rdo;我滿腹鬱悶地說。
&ldo;好在這個季節遊客少,我們可以慢慢的去查。&rdo;阮途說道。
路上,接到南嶽搬山徐碩發來的訊息,已經安全抵達秦皇島,並已經與省城趕來的兄弟匯合,目前尚未發現青龍堂的蹤跡。
從上海出發五天的中午,我們到達了山海關前。山海關古稱榆關,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境內長城26公里,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徐達中山王奉命修永車駛入便道,遠遠的就看見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上面懸掛著&ldo;天下第一關&rdo;蒼勁大字牌匾的箭樓,兩側有靖邊樓、臨閭樓。
另人鬱悶的是,與我們事先想的大相逕庭,滿是各色旅遊、登長城的遊人。看來,這尋找另半張藏寶圖的事兒,還真的急不來。不過,倒是青龍堂的銷聲匿跡,讓人大惑不解。
一行人登上主城樓的二樓,向下俯視山海關城全貌,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傳統式建築,大部分為建國後重建。向外眺望,可以望見關外的茫茫原野,最遠處隱隱約約可以看見角山長城,向南則朦朧可以看見海面。
按照藏寶中勾畫的大置方位,我們登上城牆後,便向箭樓和靖邊樓的右側走去。
阮途拿出望遠鏡,不時地向遠處望著。
走了大約千餘米,只見前後儘是一樣寬窄的行兵道,兩側的城牆則是一模一樣的城牆垛,每隔不遠的距離,便有一座烽火臺。
從箭樓開始,每到一座烽火臺時,阮途都扶著半仙爬上去探查一番。我則一步步地檢視那些城牆、城垛,卻都一無所獲。
猛然間,我發現前面有一處損壞的城牆,裝做不經意地踱過去,伸手拽下來一塊長城磚,青灰色古代城牆磚沉甸甸的,竟險些沒有拿住。前後瞧了瞧,估計是天長年久,風吹日曬,已經有些風化,又經遊人長年經日地觸控,開始鬆動。人就是這種好奇心強的動物,越是壞了一點的地方,越會是上前扒拉幾下,結果就是缺口越來越大。
我從城牆上探出身子,向兩邊瞧了瞧,都是一模一樣的牆體,牆下是密密的樹林,沒有見到絲毫有什麼不同的異樣。
我搖了搖頭,有些鬱悶地瞅了瞅半仙,又看了看前後興高采烈的遊客。不禁更加感覺這&ldo;第十峰&rdo;難以琢磨。瞧山海關長城這架式,即便讓我們推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