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以怒治思話脾臟(一)(第1/2 頁)
對症下藥,在一般人的概念中,有病就要去醫院看病、打針、吃藥。
其實,生病的原因有很多種,藥物也不是能夠包治百病。
中醫藥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歷史,醫生們在療疾祛病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並不是所有的病都要吃藥才能醫治,我們先來看兩個“以怒治思”的故事。
故事一
據《呂氏春秋》“仲冬紀·至忠”記載,齊王因為思慮過度而生瘡。派人請宋國名醫文摯來診斷。
文摯看了齊王的病情,對太子說:“我可以治好齊王的病,但是,治好了齊王的病,齊王必然會殺我。”太子問文摯:“為什麼呢?”
文摯回答說:“齊王的病只有讓他發怒才能治好,但是讓齊王發怒的後果就是我會被齊王殺掉。”
太子為了治好齊王的病,就堅持讓文摯治療,並且說:“如果先生治好了齊王的病,如果齊王要殺您。
齊王最愛我與我母親,我與我母親都會為您求情,因此請先生不要擔心這個事情。”
文摯推脫不過,只好說:“行,我就拼死為齊王治病。”
怎樣才能激怒齊王呢?
太子請文摯給齊王看病,文摯連續三次都不去,高高在上的齊王就很生氣了。
太子第四次請文摯,文摯才去給齊王看病。
文摯到了齊王的房間,不脫鞋就上齊王的床,還故意踩齊王的衣服,齊王就更怒了。
文摯詢問齊王的病情,齊王氣鼓鼓的,不回答。
文摯又以很重的使人發怒的話激怒齊王,齊王憤怒到了極點,一邊罵,一邊跳起來,病就好了。文摯最終仍舊因為齊王發怒而被殺。
點評:
文摯是春秋時期一位水平高超的道醫,“洞明醫術”,診斷準確,治療方法恰當,治好了特殊病人齊王的病。
文摯是一個“智者”,就是擁有大智慧的賢人,能夠預先知道自己的命運,並且不逃避。
文摯是一個勇敢者,一個“大醫精誠”的醫生,為了醫治患者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
真正做到了藥王孫思邈所說的“見彼苦惱,若己有之”,“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生命”,這就是令人欽敬的“醫者仁心”。
故事二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子和以怒治婦人失眠。
有一個大富人家的婦女因過度思勞,脾虛引起失眠,兩年多都治不好。
張子和看後說,兩手的脈都緩慢,氣血都虛,是虛證,這是脾受損引起的。
因為《黃帝內經》認為“脾主思”,他決定根據五行相剋的原理,用讓婦人發怒的方法來治療。怎麼去激她發怒呢?
他把她的診金收了,跟她要很多錢,大吃大喝,然後不給她開任何處方,也不做任何治療。
婦人想,張子和這個名醫太不像話了,竟然勒索她的錢財。因此非常氣憤,就發起怒來。
發怒的時候出了不少汗。她怒夠了、氣夠了,晚上累了,就睡得特別好。
這之後她也就能吃能睡,胃口也好了,最後脈也正常了。
點評:
“思之甚”就是過度的思慮可以使人的行為和活動發生障礙凝滯,導致正氣不行而氣結,或者引起陰陽不調,陽亢不與陰交,晚上失眠。
而治療的方法就是“以怒以激之”,
當怒氣激之時,因為怒氣會往上走,就能把結聚之氣衝開,興奮之陽因汗而洩,有足夠的陽氣把它洩掉,所以陰陽平衡而愈。
而且發怒時出汗也是一個排毒、排洩的過程。這就是用怒來治死的又一個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