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4/5 頁)
行就可能貸款。
吳振輝想了想,現在的政策尚不明確,還是不要引入民間資本的好。
銀行貸款倒是個好主意,只是這部電視劇能收回成本麼?到時候怎麼還貸?
找贊助商拉贊助可以嘗試,不過應該沒有哪一家廠商會拿出這麼多錢贊助,要不然就多找幾家贊助商,這樣或許就能湊齊拍攝的資金了。
吳振輝覺得以後的電視劇拍攝都能透過這幾種方式來解決資金的問題。
“咱不是給他寫了好幾條籌錢的建議麼?總有一條管用吧。”馮曉剛期盼道。
“我覺得咱們以後要向社會找資金,不能再依靠上面撥款了,要變被動為主動,才能發展得起來。”趙寶鋼提議道。
“說的也是,我有個不好的預感,恐怕咱們是自作自受,到時候籌錢的任務還是會落到咱們身上,跑銀行拉贊助都要咱們自己去跑。”林子軒猜想道,“這就是領導動動嘴,下屬跑斷腿。”
正在這時,藝術中心的電話響起,正是找林子軒的。
第九十一章 拉大旗作虎皮
林子軒接到電話,和李虹打聲招呼,前往總局開會,討論《京城人在紐約》的事情。
他以前只是寫劇本,很少參加這類會議,一般都是李虹在負責。
現在他是這部電視劇的製片人了,就要統籌方方面面的事情,大到劇本的稽核和投資的到位,小到劇組裡發生的摩擦,他都要參與其中。
這是一份很鍛鍊人的工作,還能夠拓展他的人脈。
尤其是像《京城人在紐約》這種上面交代下來的大製作,林子軒有機會接觸到總局的領導,電視臺的負責人,投資商和演藝圈的各種人物。
這就是一整套影視圈的生態系統。
林子軒製作完這部電視劇,把各方面的關係捋順,基本上就能在這個圈子裡站穩腳跟了。
這是李虹對他的培養。
否則,在這個論資排輩的年代,不滿二十五歲的林子軒絕不可能獲得這樣的機會。
嘴上無毛,辦事不牢,這是社會上對年輕人的看法,在單位裡,年輕人從事的都是打雜跑腿的工作,很難被委以重任。
除了李虹的因素外,這個機會也是林子軒透過不斷的成功爭取來的。
如果他沒有能力,李虹也不會這麼做,那是揠苗助長,是對林子軒的不負責任,一旦搞砸了,後果會很嚴重。
林子軒來到總局,發現這次會議來了不少人,看起來挺隆重。
這是《京城人在紐約》的第一次討論會。
吳振輝召集了華國電視臺和一些社會學者,包括對國際形勢有研究的專家與會,討論和評估這個劇本的可操作性和價值。
林子軒對這種會議已經不陌生了,習慣成自然。
他很自覺的拿出一個筆記本和鋼筆,態度端正的回答各方的問題,虛心接受各方的意見,然後把意見記錄下來回去修改劇本。
這是這個時代影視劇創作的常態,不能說你想拍什麼就拍什麼,那不現實。
即便是大導演和大腕也要遵守規矩,不過他們的自由度會相對高一些,可以適當的討價還價,上面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除非你不走體制內這條路,拍地下電影才能無所顧忌,但那條路走的非常艱難。
林子軒很清楚,那些拍地下電影的年輕人現在看似很叛逆,很有個性,但多年之後他們還是拼命的朝著主流的電影圈子裡擠。
主流圈子是大勢,非主流只會被社會邊緣化。
專家們提出了不少問題,包括劇中人物的設定和對劇情的推敲。
比如,王起明在國內是一位拉大提琴的藝術家,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到了美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