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抵達(第1/2 頁)
四象
在道教護衛神中,有一種專門用於鎮守道觀山門的天神,他們就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稱為“四象”,亦稱“四靈”。如道教勝地青城山天師洞(古常道觀),在巍峨的山門前面,左右各建有一座神殿,左殿塑威武的青龍神像,名孟章神君,右殿塑勇猛的白虎神像,名監兵神君。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源於中國古代的星宿信仰,中國古代將天空分成東、北、西、南區域,稱東方為蒼龍象,北方為玄武(龜蛇)象,西方為白虎象,南方為朱雀象,是為“四象”。這種“四象”是古人把每一個方位的七宿聯絡起來加以想象而成的四種動物的形象。如東方蒼龍,角宿象龍角,氐、房宿象龍身,尾宿象龍尾。南方朱雀則以井宿到軫宿象鳥,柳宿為鳥嘴,星為鳥頸,張為嗪,翼為羽翮。後來古人又將其與陰陽五行五方五色相配,故有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之說。後又將其運用於軍窖軍列,成為行軍打仗的保護神,如《禮記·曲禮上》曰:“行,前朱鳥(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陳皓注曰:“行,軍旅之出也。朱雀、玄武、青龍、自虎,四方宿名也。”又曰:“旒(liu,旗子上的飄帶)數皆放之,龍旗則九旒,雀則七旒,虎則六旒,龜蛇則四旒也。”即說其表現形式是將“四象”分別畫在旌旗上,以此來表明前後左右之軍陣,鼓舞士氣,達到戰無不勝的目的。《十三經注疏·禮記·曲禮上》論及其作用時說:“如鳥之翔,如龜蛇之毒,龍騰虎奮,無能敵此四物。”可見其作用之大。
道教興起後,沿用古人之說,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納入神系,作為護衛之神,以壯威儀。《抱朴子·雜應》引《仙經》描繪太上老君形象時說: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十分氣派,著實威風。後來,四象逐漸被人格化,並有了其封號,據《北極七元紫延秘訣》記載,青龍號為“孟章神君”,白虎號為“監兵神君”,朱雀號為“陵光神君”,玄武號為“執明神君”。不久,玄武(即真武)的信仰逐漸擴大,從四象中脫穎而出,躍居“大帝”顯位,青龍、白虎則被列入門神之列,專門鎮守道觀的山門。宋朝範致能《岳陽風土記》雲:“老子祠有二神像,謂青龍、白虎也。”明姚宗儀《常熟私志·舒寺觀篇》雲:“致道觀山門二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兵神君。
青龍
青龍原為古老神話中的東方之神,道教東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為二十八宿的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形象龍,位於東方,屬木,色青,總稱青龍,又名蒼龍。《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青龍東鬥星君”為:“角宿天門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駟星君,心宿天王星君,尾宿天雞星君,箕宿天律星君。”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雲:“東方龍角亢之精,吐雲鬱氣,喊雷發聲,飛翔八極,周遊四冥,來立吾左。此外,道教還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青龍者,東方甲乙木水銀也,澄之不情,攪之不濁,近不可取,遠不可舍,潛藏變化無盡,故言龍也。
白虎
白虎原為古老神話中的西方之神,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為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其形象虎,位於西方,屬金,色白,總稱白虎。《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白虎西鬥星君為:“奎宿天將星君,婁宿天獄星君,胃宿天倉星君,昂宿天目星君,畢宿天耳星君,觜宿天屏星君,參宿天水星君。”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雲:“西方自虎上應觜宿,英英素質,肅肅清音,威攝禽獸,嘯動山林,來立吾右。”同時,道教亦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