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1/4 頁)
今天,在鄭州大學南校園段修建了子產祠園,入口處立有鐫刻著介紹文字的碑碣,以供人們瞻仰這位古之先賢。 。。
神乎其技的師曠
師曠,名曠,字子野,主樂大師(今山西洪洞)人。大約生活時期在公元前572-532年,晉悼公、晉平公執政時期。師曠生而無目,故自稱盲臣,為晉大夫,亦稱晉野。是當時著名的大音樂家,以“師曠之聰”聞名於後世。
師曠音樂知識非常豐富,通曉南北方的民歌和樂器調律,不僅熟悉琴曲,並善用琴聲表現自然界的音響,描繪飛鳥飛行的優美姿態和鳴叫,並有很強的辨音能力。有一次師曠聽到晉平公鑄造的大鐘音調不準,就直言相告,晉平公不以為然,後經衛國樂師師涓證實,果真如此。因為聽力超群,演變成後世傳說“順風耳”的原型 。師曠曾為晉平公奏“清微”,一奏,“有玄鶴二入”,再奏,“而列”,三奏,“延領而鳴,舒翼而舞”;又奏“清角”,遂有玄雲從西北方起,風雨驟至,“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 令人蕩氣迴腸,驚心動魄。可見其技高超已至通神境界。
相傳師曠並不是天生盲人;是因為自己太過聰明以至不能專於音律。而眼睛看到的東西太多;心裡隨之想的也多;不能達到心無旁騖的境界,於是用艾草薰瞎了雙眼。晉平公知其師曠有特殊才能,便封為掌樂太師。晉平公喜歡新聲,曾聽師涓演奏新曲,師曠當場攻擊是“靡靡之音”、“亡國之音”。師曠認為可以透過音樂來傳播德行。他稟性剛烈,正道直行,嫻於辭令,卻從不趨炎附勢,具有不畏權勢的正直品格。還以博學多聞著稱於世。先秦樂師“為古文化的集中保有者”,與現代藝術家不同。
師曠雖僅是一樂官,但他的地位不同於一般樂工,對政治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師曠主張為政清明,德法並重。經常在晉侯面前發表自己的意見。有一次,晉平公感嘆師曠生來就眼瞎,飽受昏暗之苦,師曠則言天下有五種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賄博名,百姓受冤無處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當;其三是君王不辨賢愚;其四是君主窮兵黷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計安生。師曠甚至曾用琴撞擊晉平公,以規勸晉平公勿沉湎於個人享受。當衛獻公因暴虐而被國人趕跑時,晉悼公認為民眾太過分,師曠則反駁說:“好的君主,民眾當然會擁戴他,暴虐之君使人民絕望,為何不能趕他走呢?”晉悼公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又問起治國之道,師曠簡言之為“仁義”二字。
師曠有名的故事莫過於師曠論學,原文翻譯成現代文意思是:晉平公晚年,問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但是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點上蠟燭呢?”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 師曠說:“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我曾聽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點蠟燭一樣明亮,點上蠟燭和暗中走路哪個好呢?” 平公說:“講得好啊!”
晚年時,師曠著有傳世名作《陽春》、《白雪》等 。
土木建築祖師魯班
魯班(大約公元前507…444年),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因是魯國人(今山東滕州市人),“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魯班出身於工匠世家,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對客觀事物的觀察研究,受自然現象的啟發,使他後來致力於發明事業。一次攀山時,手指被一棵小草劃破,他摘下小草仔細察看,發現草葉兩邊全是排列均勻的小齒,於是就模仿草葉製成伐木的鋸,他看到各種小鳥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飛翔,就用竹木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