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4/4 頁)
稱“季君之亂”。宣太后為了鞏固的自己的地位,封居功至偉的魏冉為穰侯,封地即穰(今河南鄧縣),後來又加上陶邑(山東定陶),還有一位宣太后的同父弟弟羋戎,被封華陽君,封地先是陝西高陵,秦攻取楚國新城後,又封羋戎為新城君。至於宣太后的另兩個兒子,公子市封為涇陽君,公子悝封為高陵君。母親和舅舅們把持著朝政,沒有把自己看在眼裡,昭王滋味很不好受,後來有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這種格局,他就是戰國史上大名鼎鼎的范雎。經過一系列的策劃和實施,昭王廢掉母后宣太后; 將穰侯、高陵、華陽、涇陽君; 逐出關外.用范雎為秦相; 後封應侯。
縱觀昭襄王輝煌的一生,有四大事件來貫穿。
一、成功的外交、軍事策略
秦昭王初年的各國形勢大致如下。齊國經齊威王任用鄒忌、田忌、孫臏等政治軍事家,國勢興隆,桂陵、馬陵兩戰的勝利使之成為頭等強國,至齊宣王時,已是“齊之強,天下莫能當 ”威震諸侯,勢力最強,齊國在天下諸侯中率先稱王。後來,秦昭王十九年尊齊閔王為東帝,自稱西帝,也是這一國際形勢的反映。楚國是七國中疆域最廣闊的大國,到威王時國力復振。特別是公元前306年,楚懷王滅越,秦秋時屬吳、越兩國的大片土地和眾多人口歸入楚國,實力再增,成為僅次於齊的強國。雖然,後來懷王昏聵誤國,信用奸佞,國力有所削弱,但總體實力仍然很強。趙國在武靈王治理下,力量發展較快,並在昭王十六年(前296)滅掉中山,在軍事上成為強國。魏、韓則在不斷的戰爭中被削弱,降入二等國之列。燕國是七雄中最弱小的一國。秦國經過秦孝公時期的轉折,惠文王、武王時期的發展,不僅完全佔有關中和陝北部分地區,還滅了巴蜀,佔領了楚的漢中,在東方也攻佔了一些戰略要地,如韓的宜陽等,勢力已真正發展到了中原,隨之也拉開戰爭的序幕 。
昭王時代的最顯著特徵是不僅揭開了戰略上大舉反攻的序幕,而且取得決定性勝利。要取得東方戰場的勝利,必須巧妙地運用外交軍事策略,利用各國矛盾,分別將其各個擊破,因以秦當時的力量,尚不可能同時與各國為敵。昭王利用矛盾,製造矛盾,離間分化,分階段有計劃地拆散各大國間的盟約關係,或打或拉,或坐收漁翁之利,在幾十年間,靈活應用遠交近攻和近交遠攻相結合的策略,給予以齊、楚、趙為代表的東方各國以沉重甚至致命的打擊,使之喪失獨自與秦抗衡的實力而嚴重衰落,極大地發展本國實力,奠定統一天下的堅實基礎。
昭王初年,秦齊兩強東西對峙,魏、韓連年受欺於秦,也站在齊國一邊,楚因漢中被秦奪去而與秦反目,採取親齊方針。秦欲擴張必須在鄰國楚、魏、韓中確定一個攻擊物件。形勢要求秦首先要破壞上述各國的聯盟關係。昭王選楚為目標,當時楚國統治比較腐朽昏暗,昭王登基,便厚賂楚國,兩國聯姻,三年,與楚懷王會盟,歸還侵佔的楚城上庸以為誘餌,拉攏楚背齊親秦。楚的反覆惹怒了齊集團,次年,齊、魏、韓便共伐楚國,楚求救於秦,秦出兵,三國退去,秦順手牽羊攻克魏的蒲板、晉陽、封陵,奪取韓的武遂。楚原來欲以秦為依託,但秦與楚結盟的目的是為了孤立楚,然後擊破之。昭王六年(前301)秦以楚質子殺秦大夫逃回楚國為藉口撕毀秦楚盟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