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生氣的皇帝陛下(第1/2 頁)
貞觀十六年,高句麗權臣泉蓋蘇文殺死容留王高建武,另立榮留王弟大陽王之子高藏為王,挾天子以專國政。
同年高句麗聯合百濟,一同出兵進攻新羅。
新羅不敵,失城四十餘座。
新羅王遣使入唐,請求李世民援助。
太宗遂派司農丞相里玄獎出使高句麗,勒令泉蓋蘇文罷兵停戰。
然。
泉蓋蘇文不僅不從,反而暗中差人去漠南,挑唆早已投降的突厥和薛延陀部起兵叛唐。
高句麗悖逆之心日漲。
鑑於此,李世民決定動兵。
貞觀十八年。
太宗令張亮為平壤道行軍總管,統兵四萬,另從長安洛陽招募銳士三千,從萊州走海路向平壤進軍,另令遼東道總管李積,率軍六萬先攻取遼東。
從三月出兵至今十一月,數月間,唐軍接連大敗高句麗之軍,被高句麗侵佔百年之久的遼東疆域,再次歸於中原之手。
高句麗元氣大傷,泉蓋蘇文對大唐生出畏懼之心,於是遣使前來長安認輸求和。
對於是否該接受高句麗求饒之舉,李世民與朝臣有著巨大的分歧。
攻伐高句麗,李世民想的不是一天兩天了。
早在貞觀四年,平定突厥之後,他就想要對高句麗用兵。
只不過,當時高句麗還算恭順,再加上以魏徵為首的廷臣,態度強硬的表示反對,李世民只好熄了這等心思。
等了這麼多年,今終是將高句麗狠狠揍了一通,李世民自是想乘勝追擊,將高句麗直接掃進歷史的垃圾堆裡。
玄武門之時,李世民就暗暗發誓,他必要成就一番豐功偉業,如今,四方皆平,只剩下一個高句麗。
這個跳蚤小國,百年來,不斷侵襲中原,當年,楊廣徵集天下之兵,三次攻伐而不得,今日,他若是平定高句麗,那麼必可青史留名,成為千古一帝。
千古帝王。
這對李世民有著致命的誘惑。
所以,他想要張亮和李積接著進軍,一路打到平壤去,一舉掃滅高句麗。
但是,朝臣卻不同意。
他們想要見好就收,趁著現在佔著上風,要點好處就算了。
他們反對的理由有兩點。
一:大唐乃天朝上國,既然高句麗已然認慫,那就沒必要非對其趕盡殺絕,不然難免有些得理不饒人,如此有失禮儀體面。
二:如今已經入冬,眼瞅著遼東就要進入雪季了,再接著打下去,先不說前線將士能不能適應遼東那種狂風暴雪的惡劣天氣,光是輜重補給就有些難以為繼了,前隋當年攻打高句麗,其實就是敗給了天氣,因為惡劣的天氣,使得補給跟不上,最終遭逢大敗,前車之鑑就在那擺著,保不齊,唐軍就要復隋軍的覆轍。
說實話。
朝臣的第二點考量,也是有幾分道理的。
遼東進入雪季,那就是銀裝一片,積雪能到半腰深。
這種天氣下,走路都費勁,更別說打仗以及輸送補給了。
可李世民卻不信這個邪。
他自認為。
自個比表叔強八百倍。
隋軍更是不配與唐軍相提並論。
自大唐立國起。
十仗九勝。
唐軍打遍天下無敵手。
不管是處於漠南的突厥,還是位於瀚海黃沙的西域諸國,亦或是立於高山酷寒的吐蕃、吐谷渾,皆都拜服在唐軍的鐵蹄之下,區區一個雪季有什麼好怕的。
最終。
李世民乾坤獨斷,不顧朝臣反對,將高句麗的使團趕了回去,強令張亮和李積,接著打下去。
皇帝如此蠻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