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股票與期貨(第2/4 頁)
每年僅僅向北方輸糧400萬石,這只是公糧,商業交易量則遠遠不止這個數。按一人一年600斤糧,400萬石也不過能養活80萬人,對於乾旱缺糧的北方,這個數量是遠遠不夠的。
朱常瀛召集相關人等開會,討論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南洋還有多大的潛力可挖,如何將糧食交易做大做強。
大明的米價,南低北高,精米差價普遍在三錢,有天災就不說了,哪裡有天災哪裡的米價便瘋漲。
福建、瀛州米價約5錢每石,北方几省則8錢以上,而安南、佔婆、真臘、暹羅、柔佛、大城米價在3錢每石,量大還有優惠,一年三熟,這玩意就沒辦法比。
至於瀛州南洋領地,如婆羅洲、北呂宋等等,能養活自己就不錯了,打造為糧倉那是痴人說夢,現實條件不允許。
然而這個差價,對海商來說獲利極少還要承擔風險,奈何去時船滿,歸時船艙半空,而有了有貨必收這條保障,這才有了63萬石糧食。
朱常瀛一直為這條政策而沾沾自喜,一分多餘的銀子沒掏,倒手之後還能賺點零花錢。關鍵還能稍稍緩解北方缺糧的窘境。
話說北方為何一直缺糧,朱老七不是一直在大力普及新種麼?
人定勝天,那是扯蛋。
老天爺就是愛折騰,十年九旱,神仙也沒轍。再者說,糧食產量確實有增多,但該死的沒死,而且還在不停造人,究竟是人口的增加多些還是糧食增產多些,這也難說。
所以這白米合約要繼續搞下去。
朱常瀛是有底氣的,同阮氏接了親,給佔婆做爹,這又佔據馬六甲,控制了柔佛,與暹羅王也構建了比較穩定的關係。多了不敢說,三年內把糧食貿易幹到200萬石應該不難。
然而這個期貨是不完整的,只有收沒有售,票據不能在交易中心自由交易,交割之後的糧食一部分由軍隊採購,大部分被北洋商行拉去北塘而後分銷。
楊家春倒是想的美,反正也沒有多少利潤,不如將合約直接在交易中心轉手。
生意這個事,利薄利厚總是有人做的,澎湖的白米交易已經引起了諸多大糧商的眼紅,甚至有揚州、南京的豪商直接跑來澎湖截胡,收購價比之合約價還要高。
而據北洋商行的報告,吃南洋米,在兩京的富貴之家儼然成為身份的象徵,其零售價比之本地米要貴上半成至三成不等。
這個資訊令朱常瀛大大意外,我這可是準備給窮鬼熬粥的,怎的莫名其妙就成了奢侈品?
仔細琢磨,朱常瀛悟了,遠來的和尚會念經,朱老七還喜歡睡洋婆子呢。
雖然如此,南洋白米交易不能放手,私下交易自然可以,但只要還有人拿著合約主動送上門,那麼這些糧食就必須要握在自己手裡。
坐在瀛州,遙望九邊,總是能想起大西哥,大順哥,群魔亂舞,死屍遍野,令朱常瀛不寒而慄。
朱常瀛給遠在北塘的楊家春寫了一封書信,要求他繼續增發合約,同時,要以開設糧店的名義將觸角深入河南、山西,大舉招募移民。而且要明目張膽的招募,要同地方官府合作,流民、亂民、暴民、刁民、屁民......甚至刑徒,只要地方敢給,咱們就敢收!
至於陝西......實在是太過遙遠,有心無力。
白米遠期合約不求賺錢只求穩定,但生絲就不一樣了。
國內紡織需求、小日子、大板牙、尼德蘭、英吉利四大國際買主。
嗯,其實同葡萄人的生意也沒有斷絕,香山澳的大明籍歐羅巴人只要有瀛州頒發的許可證,還是可以貿易的。事實上大明生絲在印度同中東也有銷售,只是數量不多。
話說生絲產地可不僅僅只有大明,小日子、小西巴、安南、暹羅、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