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大戰前的夜宵(第1/3 頁)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在古代存在世家這種特殊的存在,他們一直想要奴隸萬物,甚至想要凌駕於君王之上,胃口如同一個無底洞般,無論多少東西都填不滿。
古代王朝在建國初期,可能因為土地資源不是很稀缺,國內的矛盾並不是很明顯,但是到了中期。
由於幾代君王的勵精圖治,國力得到了提升,國內局勢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人數就得到了很大的增加,這使得對糧食和土地的需求就更多。
再有一點,建國初期的文臣武將他們的後代受到蒙蔭就會成為貴族勢力,人的慾望是無限的,如果不能和君王搶天下,那就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和百姓搶土地。
於是每到王朝中期,君主對於土地兼併的不重視,他們只在乎自己的王位能不能穩固,就導致土地兼併嚴重,多出來的人口沒有土地可種,糧食問題日益加劇。
於是君主便想出一個對策,那就是發動對外戰爭,第一點對外戰爭可以使民怨由無地可種轉移到對外族的仇恨身上,這叫矛盾轉移,可以大大緩解國內的矛盾。
第二點則是對外戰爭只會削減底層的勞動力,這使得底層百姓的數量降低,人少了地就空出來,這樣便有地可種了。
當然了,這只是君主的想當然,任何政策想出來一定是好的,那麼真正去執行也有可能想要的效果背道而馳,歷史上很多例子都是這樣,初心是好的,結果卻是壞的,導致很多領導者遭受了罵名。
人少了,的確把地空出來了,但是戰爭上陣亡的不會是女人孩子,而會是壯年青年,一個正常的家庭遭到了破壞,勞動力死了,誰去種地呢?
苛捐雜稅之下,百姓只能變賣自己的土地,賣給誰呢?只能賣給當地計程車紳豪強。這樣一來,土地又重新回到貴族的手上,百姓更加無地可種。
還使得原本一家一戶失去了勞動力,無經濟來源,這戶人家剩下來的婦孺兒童為了存活下去,只能賣身,成為士紳豪強的附庸,不是奴僕雜役就是護院死士,使得這些貴族的力量得到了進一步增強。
第三點,如果對外戰爭打贏了,並且佔據下來,那麼國內將會多出很多可耕種土地,在一定程度上,的確能緩解國內的壓力。
但是,慢慢的時間長了,等到百姓繁衍生息,人口數量變多,豪強依舊會兼併土地,矛盾只會延緩,到了時間仍然會爆發。
而且一旦對外戰爭進入僵持階段,國內的勞動力流失導致糧食不足,國家還會花大筆的錢去購買貴族手中的糧食,無疑是大大的削弱了國力。
再者,一旦對外戰爭僵持,國內的輿論導向會傾向於統治者的昏庸,民心也會沸騰,開始對統治者有不滿的情緒,有野心的家族更是會煽風點火,乘機作亂。
所以,中期的王朝就會開始走下坡路,對外戰爭即使獲勝了也只是續命,並不能從根源上治病。
現在的情況同樣如此,軍制改革募集到的宗族兵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使得軍隊編制雜亂不堪,人員混雜。
宗族兵也會誕生很多派系,使得軍隊本身內鬥就不斷,這種內鬥在戰爭期只會得到一定的緩和,但是尤其是在這種戰爭從優勢進入僵持階段。
軍政體系內的利益團體會因為本身就有的矛盾而導致內鬥不斷,而且愈演愈烈。尤其是宗族兵的加入,更會導致這種利益團伙糾紛不斷,互相之間甚至會敵對。
如果久攻不下,先不要說對方會不會有反攻趨勢,秦虞軍隊內部是不是會爆發軍事衝突,導致部隊之間因矛盾互相開戰,導致原本的秦虞大軍四分五裂,東征象浦的計劃也付諸東流,這都很難說。
所以秦虞完烈安排了自己手底下的黨政自衛軍,也就是國內的保皇部隊,進入前線,原本由106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