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虎踞四州,曹袁相爭(第1/2 頁)
冀州
且說公孫瓚引火自焚而死後,其兒子公孫續被屠各(匈奴的一個部落)所殺,黑山軍張燕也被袁紹擊敗,而後公孫瓚剩餘的部將包括劉備在內,紛紛投降了袁紹。
至此,袁紹兼併了公孫瓚的軍隊,擁兵三十餘萬,統一黃河以北,虎踞四州(冀、並、青、幽),成為了當今最強的軍閥勢力。
不久,拿下了豫州的曹操又率軍攻下河內郡,把勢力範圍擴張到了司州地區。彼時的曹操佔據兗州、豫州和半個司州,擁有兵馬三萬多一丟丟。
少吧?
不僅曹操本人覺得少,就連袁紹對此也是嗤之以鼻,所以呢,統一了北方四州後一時不知打哪裡的袁紹,將目光放在了曹操的兗州上。
袁紹直接不裝了,攤牌了,準備驅使十七萬精銳步兵和三萬騎兵號稱五十萬大軍(其實就二十萬)奪取許昌,一舉攻滅曹操,把天子搶到他自己的手裡。
昔日的兩位鐵哥們,說打就打,旁人來看可能是覺得那麼的突然,但其實自從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後,曹操和袁紹兩人私下的關係便開始摩擦不斷,漸漸不和,甚至敵對。
從剛開始的曹操讓天子封他自己為大將軍,卻封袁紹為太尉(太尉地位在大將軍之下),袁紹深感屈辱,上表不受封拜。
再到袁紹每次接到詔書,總擔心會對自己不利,好幾次回信怒罵曹操,讓曹操把天子交給他,曹操不肯。
後到袁紹討伐公孫瓚時,曹操曾讓人傳信公孫瓚,想與公孫瓚合擊袁紹等等……
雙方表面平平淡淡,私下卻是暗流湧動,早就想捅對方了,曹操之所以沒有動手是因為後方未平,宛城張繡、徐州陳渢這兩個隱患未得到解決。
袁紹之所以拖到現在,同樣是因為先前後方有公孫瓚這個後患未除,但如今袁紹早曹操一步除掉了公孫瓚,再無後顧之憂,這才有了先發制人率先撕破臉出兵討伐曹操。
青州和徐州也有點靠邊啊,袁紹為什麼不先打陳渢?
這個問題有些白痴,不過我們可以試著代入下袁紹的視角來淺淺的捋一捋。
提問:袁紹為什麼不先打陳渢,而是先打曹操?
解答:我們已知當今天下諸侯地盤與軍事總排行榜上
袁紹最強(坐擁四州,擁兵三十餘萬)
陳渢第二(坐擁三州,擁兵九萬)
曹操第三(坐擁兩州半,擁兵三萬餘)
再來看下袁紹的關係圖:
袁紹→曹操(敵對〤)
……↘陳渢(中立○)
假如你是袁紹,你想擴張地盤,要從曹操和陳渢之中選擇一個入侵。
你是選擇本就敵對的且離得最近的三人中最弱小的曹操,還是選擇排第二的離得有點遠的中立關係的陳渢?
我們先不作答,可以來推演一下,
①如果袁紹先打曹操,曹操勢弱,雙方勝算八二開,袁紹贏的機率很大。
就算中途中立的陳渢插上一腳,袁紹的目的是天子搶到手就行,大不了和陳渢對分曹操的地盤,曹操依舊是必嘎,曹操嘎後袁紹也可以放心的繼續南下與陳渢開戰。
②如果袁紹沒有先打曹操,而是先打處於中立的陳渢,那麼袁紹和陳渢就立馬從中立關係變成了敵對關係,雙方開始互掐,勝算嘛……六四開的樣子。
中途另一旁本就和袁紹敵對的曹操自然會趁機捅袁紹腰子,這樣一來,袁紹就變成了一打二,勝算來到五五開,鹿死誰手還不一定。
故,得出總結:①曹操比陳渢近,②曹操比陳渢弱,③曹操手上比陳渢多一個最重要的人物『天子』,所以袁紹先打曹操比先打陳渢要好的多的多的多。
分析完畢
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