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悄然坐大的吐蕃(下)(第2/5 頁)
局觀判若兩人。個人間的恩怨完全可以放到戰後再清算,把國家安危當成洩憤工具,不免有公報私仇之嫌。
九月十二日,李敬玄統率十八萬唐軍,與吐蕃宰相論欽陵在青海湖畔展開激戰。
工部尚書劉審禮帶領前鋒深入敵後,不慎被困於低窪處遭到吐蕃大軍圍攻。李敬玄素來懦弱,竟然按兵不救,眼睜睜看著孤立無援的劉審禮被吐蕃生擒。
得知前鋒全軍覆沒,李敬玄倉皇逃到承風嶺(今青海省尖扎縣一帶),派人挖掘泥溝固守。吐蕃佔據周邊制高點,準備進擊。
危難時刻,百濟降將黑齒常之挺身而出,帶著五百敢死隊夜襲吐蕃軍營。吐蕃不明所以,全軍潰散,將領跋地設率軍撤離,李敬玄這才得以返回鄯州(青海樂都)。
工部尚書劉審禮被俘,是繼薛仁貴慘敗後,大唐對外作戰史上又一個恥辱之最,即被生俘的最高官員。
工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長,妥妥的省部級高官!吐蕃倒也沒有為難他,但他最終還是因病客死他鄉。
這次作戰的傷亡人數史料中沒有提供,但從唐軍還可成建制組織防守看,至少不會太慘。此戰,唐軍倒也並非一無所獲,有兩員將領表現突出,成了日後抗擊吐蕃的中堅。
他們一個是黑齒常之,雖身為降將,但在關鍵時刻敢於站出來絕地反擊,改變了戰場局勢,避免了更大傷亡,是本戰頭等功臣。高宗晉升他為左武衛將軍,併兼任河源軍府(治鄯城縣,今青海西寧東郊)副使,常駐西南守疆。
永隆元年(680年)七月,吐蕃進犯河源軍,被黑齒常之打敗,因功升任河源軍府經略大使。上任後,他結合地形條件,在險要地段修築了七十餘座前後呼應的據點,又率軍開墾了五千餘頃農田,每年可收五百餘萬石糧食,使得遙遠偏僻的河源軍府實現了自給自足。
開耀元年(681年)五月,黑齒常之主動出擊,在良非川(今青海湟源縣以西)打敗了祿東贊另一個兒子論贊婆,搶掠了他們的糧草、牲畜滿載而歸。
另一個則是監察御史婁師德,他以文臣身份響應朝廷號召應募從軍。李敬玄兵敗,他及時收攏被打散的唐軍士卒,讓唐軍重新恢復了建制。戰後,高宗派他出使吐蕃,與論贊婆在赤嶺(青海西寧以西)會晤,說服了論贊婆撤軍息戰。高宗讓他出任河源軍府司馬(相當於參謀長),併兼管屯田墾荒。
永淳元年(682年)十月,吐蕃再次進犯河源,婁師德率軍在白水澗(青海省大通縣西北)迎戰,八戰八捷,高宗將他晉升為河源軍副使,與黑齒常之搭檔。
有了兩員猛將的加持,吐蕃深感畏懼,近七年不敢進犯大唐。
至於李敬玄,膽小怕死的他一天也不想在前線再呆下去,多次以身體有病為由請求回朝,得到高宗允准。到了長安,他不好好在家休養,反而轉悠到中書府處理政務。高宗見他那副悠哉遊哉的樣子,想起被俘身死的劉審禮,一怒之下把他貶為衡州(今湖南衡陽)刺史。
【04】吐蕃強大帶來的連鎖反應
吐蕃坐大,讓日漸衰微的突厥王族又多了個選擇。他們倚仗吐蕃勢力,從大唐西、北兩個方向席捲而來。
突厥與吐蕃相比,進攻沒有特定方向,多為騷擾性、打秋風式的游擊戰。但唯其如此卻更為討厭,因為你永遠無法判斷出他下次會出現在哪裡,破壞性雖不大、牽扯性卻極強。
當初,唐太宗就是為了避免這種無休止的騷擾,才發兵深入大漠消滅了他們。
幾十年過後,突厥故態復萌。只是時過境遷,今非昔比。突厥早已不復當年之勇,更像垂危前的迴光返照;而大唐則猶如旭日當空,一派生機盎然。
調露元年(679年),自稱西突厥可汗的阿史那都支與元帥李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