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五大臣出海(第1/3 頁)
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七月十六日,京城的天空陰霾密佈,鉛灰色的雲層沉重地壓在紫禁城的上方,彷彿預示著即將發生的重大變革。在慈禧太后的精心安排下,清朝派出了載澤及戶部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五位大臣,肩負著考察外國政治體制的重任,踏上了出洋的征程。這一事件,猶如一顆投入歷史長河的巨石,激起千層浪,史稱“五大臣出洋”。
載澤,這位在眾人中最為年輕的大臣,時年還不滿 30 歲,卻已展現出非凡的氣度和智慧。他身著華麗的朝服,那繡著精美圖案的綢緞在黯淡的光線下依然閃爍著尊貴的光芒。他身姿挺拔,面容英俊而堅毅,眼神中透露出堅定和期待。
“此次出洋,關乎我大清之未來,定當不辱使命!”載澤在出發前對送行的官員們說道。他的聲音清脆而有力,在空曠的廣場上回蕩,彷彿要穿透那厚重的雲層。
其他四位大臣也各自懷著複雜的心情。戴鴻慈,這位經驗豐富的戶部侍郎,面容嚴肅而深沉,他深知此次考察對於國家財政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他的眼神中既有對未知的擔憂,也有對尋找出路的渴望。
徐世昌,兵部侍郎出身,身材高大,眉宇間透著一股英氣。他一心想著借鑑他國軍事體制,強國強軍,讓大清的軍隊能夠抵禦外侮,重振國威。
端方,湖南巡撫,他為官多年,深知地方治理的艱難與複雜。此刻,他憂慮著地方治理與中央集權的平衡,擔心改革不當會引發地方的動盪。
紹英,商部右丞,他目光敏銳,思維活躍。期望能為國家的商業發展找到新的出路,讓大清的經濟能夠繁榮昌盛。
五人登上輪船,揮手告別了祖國的海岸。海風拂過,吹起他們的衣角,也吹亂了他們的思緒。那漸行漸遠的海岸線,彷彿是他們與熟悉的故土之間逐漸拉長的牽掛。
首先,他們抵達了大洋彼岸的美國。這個新興的強國,充滿了活力與創新。城市中高樓林立,直插雲霄,巨大的玻璃幕牆反射著耀眼的陽光,讓人目眩神迷。工廠裡機器轟鳴,日夜不停地生產著各種商品,滾滾的濃煙從煙囪中冒出,象徵著工業的蓬勃發展。鐵路如蛛網般縱橫交錯,一列列火車風馳電掣,帶著貨物和人員奔向遠方。
“此等景象,實乃我大清所未見。”戴鴻慈感嘆道。他瞪大了眼睛,試圖將這一切都盡收眼底,心中充滿了震撼和對國家未來的思考。
他們參觀了美國的國會,看到議員們激烈辯論,為國家的政策制定貢獻智慧。在那莊嚴肅穆的會議廳裡,各方代表各抒己見,言辭激烈而有序。載澤陷入了沉思:“這民主之制,雖有其優,但與我大清國情能否相符?我大清民眾是否有此等覺悟和能力?”
接著,他們來到了英國。古老而優雅的倫敦,散發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政治傳統。大本鐘的鐘聲在城市上空迴盪,訴說著歲月的故事。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似乎在權力制衡上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上議院的貴族們優雅而矜持,下議院的平民代表們則充滿激情和活力。
徐世昌仔細研究著英國的軍事體系,對其先進的訓練方法和精良的裝備讚不絕口:“若我大清能取其精華,何愁不強軍?但如何將其融入我大清的體制,又如何避免水土不服,實乃難題。”
法國的浪漫與革命精神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巴黎的街頭,藝術與自由的氣息瀰漫。街頭藝術家們在畫布上揮灑著激情,咖啡館裡人們熱烈地討論著哲學和政治。然而,法國政治的動盪也讓他們心生警惕。
“自由過甚,恐生亂局。”端方皺著眉頭說道。他想起了大清的穩定和秩序,擔心過度的自由會破壞社會的和諧。
在德國,強大的工業和嚴謹的治理讓他們眼前一亮。工廠裡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