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五章 無常已去,荀況再生(第1/2 頁)
性善論與性惡論的爭辯,李澈敗給了孟子,讓李澈鬱悶了兩天,然後,繼續浪。
祂又不是專業玩嘴皮子的,輸了也就輸了,何況輸在孟子這種大思想家嘴下,不丟人。
儒,道,墨,農,兵,醫.
李澈混在九州大地上,換著不同的身份玩,儒士,道人,墨者.但凡是九州存在的職業,乃至是大街上的乞丐,花街柳巷負責看門的小廝,祂全都扮演過。
千人千面,遊戲紅塵!
祂甚至拜入過名家公孫龍門下,學習“白馬非馬”的詭辯之術。
可惜,祂的天賦似乎都點在了搞事上面,歪門邪道,堪稱天賦異稟,無師自通,但嘴皮子功夫,祂真不太擅長,白馬非馬的精髓沒學到,反而意外創出了一門沒什麼用的惑心之術。
光風霽月的儒士;逍遙世外的道人;非攻兼愛的墨者;巧舌如簧的辯士;慷慨悲歌的遊俠;混跡市井的地痞;整日碌碌,只為溫飽的小廝
混跡在紅塵中,李澈算是徹底放飛自我了,想到什麼,就玩什麼,直到一個人的出現,才結束了多年紅塵浪蕩。
齊國,稷下學宮
此處可謂天下文化之中心,百家諸子大多在此講過學,聚集了當世了無數英才,如今更有繼孟子之後,儒家另一位大賢荀子坐鎮,任稷下學宮祭酒。
荀子,名荀況,或荀卿,趙國人,平生推崇性惡論,且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李澈的性惡論,乃推己及人,認為人性本來就是惡的。
荀子則從人的慾望出發,“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由慾望引發人性的惡。
“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紛亂理而歸於暴”。
所以,人性是惡,而非是善。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需經過律法約束,禮樂教化等手段導人向善。
律法,使人不敢放縱慾望,將心中的“惡”牢牢壓制;
禮樂,使人能夠掌控自己的慾望,不致為慾望所操控,肆無忌憚的發洩心中之“惡”。
人之所以不同於妖魔禽獸,是因為人懂得控制慾望,能將與生俱來的“惡”壓制。
若世間大部分人都能控制慾望,將心中的“惡”壓制,則大善矣!
大善不善,大仁不仁!
以律法約束人的慾望,有時難免會產生錯判,這是對少部分人的不善;
以禮樂教化,使人懂得控制慾望,卻會讓人逐漸失去野性,淪為奴隸一般的存在。
但少部分的不善,不仁,總比慾望氾濫,惡行遍地要好。
若人人都不懂得控制心中的慾望,放縱心中惡念橫行,如李澈那般任意妄為,肆無忌憚,那世間還有何希望?
荀子提出人性本惡,需以律法約束,禮樂教化,方為真正的善心善行,亦是某人證道混元所欠缺的關鍵。
稷下學宮,祭酒居所,兩人面對面而坐,氣氛略顯沉靜。
李澈一身遊俠兒裝扮,腰間掛著一柄金銅古劍,看著面前峨冠博帶,極具書卷氣的荀子,笑道:“吾該稱你為無常吾弟,或是儒家大賢,荀況?”
荀況,李澈的分身,兼便宜弟弟李無常的轉世身。
三清,女媧娘娘,阿彌陀佛等人相繼證道混元,李澈卻一點都不著急,蓋因祂早就做好了準備。
洪荒崩毀,地仙界出現後不久,祂便安排了李無常轉世,將李無常視為自己證道的唯一契機。
善惡一心,道成混元!
李澈自出道以來,髒事破事幹了不少,不周山崩塌是祂一手搞出來的,反天道大戰,洪荒崩毀祂也有參與,說祂是惡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