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國,大陸國家德國、法國、甚至奧國由此出現大規模通貨緊縮,股市和債市雙雙暴跌,當然英國本土工業企業的日子同樣難過。
這種“資本主義固有的經濟危機”實質上乃是英國銀行家們每隔十年開啟一次的收割計劃。
這一次,他們重點的收割物件便是德國,因為此前十年,德國的經濟發展最為迅速,而德俄關稅大戰又使德國工業品失去了固有市場,這對德國來說自然是雙重危機,但對皇家海軍庇護下的英國銀行家們來說這卻意味著雙倍暴利的機會。
歷史上,德國1890年經濟經濟持續了長達兩年時間,在這漫長的兩年時間裡,無數德國工廠破產,貪婪的英國資本卻獲得了充沛的時間去實現他們的“剪羊毛”的計劃。
但是,威廉的《德俄商約》改變了這一歷史軌跡,由於商約擴大了德國工業品的銷售市場,使得德國上上下下普遍擁有了對自身經濟發展的信心。
這嚴重擾亂了英國銀行家的“剪羊毛”計劃,因為不僅破產企業大大減少,最重要的是他們喪失了在股市和債市反覆低位建倉的時間。
在這種情況下,由英國銀行家發起,得到不列顛政治精英支援的“收割德國計劃”正式出爐了。
對此,威廉自然是一無所知的。
穿越以來,他的所有著眼點都是為了解決當下問題:《德俄商約》是為了擴大國內工業品市場,以使危機對經濟造成儘可能小的傷害;發行公債、擴大內需的想法也是出於同一目的;《再保險條約》則是為了暫時穩住俄國,給自己爭取時間,其終極目的依然是為了徹底擺脫德國在大陸上兩線受敵的不利局面。
至於對海軍造船方案的干涉,也是他站在後世的角度,讓德國海軍少走一些彎路而已。
延續數百年的歐洲大國間的競爭始終是充滿危險的,對德國尤其如此,當缺乏政治經驗的威廉站在後世的角度來解決德國遇到的實際問題時,卻在不經意間把德國帶上了一條更加險惡的道路。
第三十一章 交易所風雲
新的一週開始了。
週一上午,布萊希羅德特意親自來到柏林交易所的大廳裡,在眾人的關注中,他專心的向自己的交易員下達買入的指令。亨舍爾對於布萊希羅德親自跑到交易所感到十分奇怪,要知道這個老傢伙因為聽力問題已經有三年時間沒有踏入交易所的大門了。當他皺著眉頭,隔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從遠處迷茫的看向布萊希羅德時,布萊希羅德恰好向他投去了從容的一瞥。那自信的眼神剎那間便讓亨舍爾充滿了恐懼。
這一次,布萊希羅德的確是懷著必勝的信心,他希望在成功收割包括貼現公司和德意志銀行在內的普魯士金融資本後,使羅斯柴爾德財團領導的英國和德國資本聯手德累斯頓銀行和達姆施塔特商業銀行,共同掌控德國西部的信貸市場。
德意志銀行、貼現公司、德累斯頓銀行和達姆施塔特商業銀行雖然被統稱為德國四大商業銀行,但四家銀行中只有前兩家是屬於普魯士的銀行,後面兩家分別代表了薩克森工商資本和黑森天主教資本,他們和英國乃至法國金融界有著密切的關係。
早在德國統一前,德累斯頓銀行和達姆施塔特商業銀行便已經滲透至普魯士中西部地區,尤其在工商業發達的威斯特伐里亞天主教地區,達姆施塔特商業銀行在一般性工商業貸款中更是佔據了統治地位。
1870年年底,在普法戰爭勝利在望的時刻,德意志銀行在柏林宣告成立。這是一家主要由普魯士中部和東部的新教工商資本和容克莊園主共同發起成立的商業銀行,1873年後,由於吸納了高達10億馬克的從普法戰爭賠款劃撥出來的傷殘基金等政府存款,從而開啟了快速擴張之路。
1880年代,工業經濟蓬勃發展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