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蔣琬請命(第2/4 頁)
分田之中,傷殘補償,死亡撫卹方案。
諸葛亮公佈虞翻為監理大夫,專事戰後傷殘安置、死亡補償和此類不公正的投訴。
傷殘補償按傷殘情況一到十級劃分,依次根據傷殘等級來安置崗位或田地、宅屋。
一級為最輕,如斷手指,削鼻、削耳者,一到四級還能自我勞動者以補償錢糧為主。
五到八級半殘廢者,以安置職位奉養為主,如斷腿不良於行者,安置在坊市管理,或收稅,或門衛,或公辦食店,或公辦養殖場,或公辦草場等。
九級、十級,基本生活不能自理者,郡縣奉養;孤寡者或安置在公墓或紀念碑掃墓以榮養,有家人給半響在家榮養,直至死亡。
死亡撫卹,骨灰安葬在原籍紀念碑及公墓處,撫卹由原籍軍屯按功計田給親屬或指定人;無繼承者,統一安葬在建業。撫卹統一捐獻到孤殘遺少基金。
此方案一出,基本上達到前世的志願軍待遇,屯田客報名參軍者,更加絡繹不絕,只能按身體條件及表現來評級。
曹軍投降者聽到這一政策,全部都想參軍,選不上的騎兵,弓兵的,重步兵的,就積極參加屯田客,報名參加預備役。
甚至不少世家家奴偷逃成流民,從而成為屯田客,再透過熬資格或自我訓練身體,以報名參軍。
同時,諸葛亮還宣告,於毗陵新設一屯田所,專門安置孫權、孫策時期的傷殘士兵,類同揚州傷殘對待,但僅限於毗陵屯田所。
諸葛亮一直在建業待到盛夏,建業武學學院開學,在開學典禮上,諸葛亮著重闡述了為何而戰?
一為擁劉護漢,重振漢室江山;二儘早結束戰亂。現在是各諸侯混戰,最受傷的就是百姓,如果沒有戰爭,大家都能夠吃飽飯,穿得暖。
三諸葛亮保證達到,耕者有田,居有屋。
至少,在諸葛亮的治下,所有人都有田地,所有家庭都有房屋居住,就如揚州的屯田客一樣。
講到第三點的時候,全學院的師生,響起了雷鳴般掌聲。
因為諸葛亮的軍隊有三分之二是從屯田常備軍中發展出來的,投降者全部為屯田客,一年後才能參加軍隊。
即使選撥為騎兵、弓兵、重兵兵的也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屯田,只有極少數技術兵種可以跳過屯田的沉澱與改造。
而武學學院,一半人是從軍隊裡選拔出來的,他們非常清楚屯田軍裡的待遇,也是屯田軍的受益者之一,所以非常擁護這個決定。
為什麼一定要經過屯田一年的經過呢?
因為,一你經過屯田就能分到田地,知道自己從此就有基業了,沒家的就可以有家了,有家的可以遷移過來,只要是屯田軍人,家屬就是屯田客。
二是屯田村裡到處都有退伍的老兵,特別是傷殘兵,能讓所有人知道,傷殘有保障,死亡家屬真的能分到田地。
三是立功了也能軍功授田。四是屯田村的人往往分在一個隊、一個什、一個伍裡,這樣就能守望相助、共同進退,甚至達到為對方擋槍箭的地步,生死與共。
這樣的軍隊,才是諸葛亮最想打造的部隊。
因為一有很大的戰鬥力,二非常堅韌,即使受挫折或埋伏也能挺過來,三有紀律性。
當然,諸葛亮現在手下還是有世家兵,和武將自己的私兵,在三國這個時期裡,只能逐步來做,還不可能一刀切的做法。
太史慈、甘寧、黃忠等均作了自己的發言,特別是趕回來的入學的全琮,他年紀較輕就已經是一郡的都尉了,他還是放下一切再來參加武學學院學習。
他的發言是從他自身的成長講起,還講了他為什麼要回到武學學院來學習的迫切心願。
他的發言令人印象極其深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