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5 頁)
乘火車回到吉林。
在兒玉公園門口擺著一輛日本坦克(1942)
日本零式戰鬥機
日本坦克在東南亞叢林橫衝直撞(1942)
這次參觀,小學生們,一連好幾天都在談論這個博覽會,所談的沒什麼政治內容,感興趣的是兵器,因為都是頭一次看到。爭論的非常離譜,比如說,看到的飛機能不能飛起來?機關槍卡不卡殼?真的假的?沒一個人談“大東亞聖戰”的。這恐怕是主辦的日本人沒想到的。
這是日本自殺式飛機,它本身就是一枚炸彈,機彈一體,由
自殺隊員駕駛,撞向美國軍艦,這架飛機已被美軍擊中(1945)
太平洋戰爭後期,1945年,戰爭逼近日本本土,日本軍國主義做垂死掙扎,組建“神風特別攻擊隊”,就是把炸彈固定在飛機上,由飛行員駕駛,撞擊美國軍艦。這是一種自殺行為,有去無回。開始時,大部分飛行員都死於非命,少有回來者。有沒遇目標的飛行員,僥倖回來,受到日本軍閥的嚴厲處罰。後來,回來者日漸增多,日本戰敗投降前,終於取消了“神風特別攻擊隊”。
五、日本老師戰死南洋
五、日本老師戰死南洋
隨著太平洋戰爭吃緊,戰爭的陰雲開始籠罩吉林了。本來在吉林工作的日本人,特別是在學校當教師的,都是免服兵役的,況且年齡都較大,他們都有些安全感。然而,從1943年之後,不行了。我的學校四高(中學),先後有四位日本教師任教,一位是副校長,其他都是教日語的。1943年,一位老師應招入伍,被派到太平洋戰場,當一個小隊長,軍銜是少尉,大概帶三四十個日本兵吧。1944年夏天,學校通知要給這位老師舉行追悼會。,他陣亡了。追悼會就在我們學校操場,把它在日本本島的父母、妻子和孩子都接來了,請個日本和尚,搭個臨時靈堂,靈堂前掛了個招魂鈴鐺,和尚唸完經,一拽鈴鐺,嘩啦啦地響,就算超度亡靈。日本副校長吉松講話,大意是死者生前作戰勇敢和戰死的經過,為天皇捐軀。他家屬沒講話,很低調。聽眾就是學校的學生。我的感覺是新鮮,沒見過。覺得這完全不是我們的事,沒什麼可悲痛的。死個日本兵,也不是頭一次。
六、從“滿洲國人”吃大米是經濟犯到日本人也吃高粱米
六、從“滿洲國”人吃大米是經濟犯到日本人也吃高粱米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在生活層面上,吉林還沒有明顯的感覺,大米、白麵、豬肉等都能吃得上。此後,就不行了,攻佔新加坡那樣的“勝利”,也就每戶居民發了一斤白糖,可見一般。1942年,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中途島吃了個大敗仗,沉沒四艘航空母艦。從此,戰爭逆轉,日本節節敗退,戰爭資源消耗殆盡。東北是日本的戰略總後方,戰爭糧食全靠東北,東北人生活就慘了。當時,日本人的主食是大米,東北人視大米、白麵為細糧,開始(1942年以前)日本人不限制東北人吃大米、白麵。後來隨戰爭壓縮日本的空間,日本不允許中國人吃大米,吃大米為“經濟犯”,犯法。有個傳說,說一箇中國人被汽車軋死了,警察來了一看,死者吐大米飯,結果死者家屬還落了一場官司。此事,後來被寫成相聲。
說來也諷刺,到戰爭後期,1944—1945年,一般日本人也吃不上大米了,也同中國人一樣吃高粱米。有一天,我們和日本老師安倍先生在操場鍛鍊,一些同學把它圍上,故意逗他,問:“老師吃什麼飯?”安倍笑著,用夾生的漢語說:“高粱米”,大家說:“不會吧,老師不說實話。”他說:“真的”。同學們說:“日本人吃高粱米,要死的!”安倍是個很老實的日本人,他笑著說:“死不了”。同學們哈哈大笑。
七、山本五十六之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