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乾隆爺的槍手(為舵主亡靈笙歌加更)(第1/3 頁)
翰林院編修,是皇帝的文學侍從官,按慣例是由榜眼、探花擔任。
庶吉士散館考核成績優異者,也可留任翰林,授予編修或檢討。
翰林院編修的日常工作,主要負責起草詔書及機密檔案,如從事誥敕起草、史書纂修、經筵侍講等。
沈德潛初任翰林院編修,頗有點意氣風發之姿。
正七品啊,這品秩與一縣之長相當了,更何況,自己還留在了翰林院,隨時都有機會再見到皇帝。
別說是知縣了,哪怕是換個知府,沈德潛也不一定會願意去做!
忙碌了幾日,沈德潛方才熟悉了編修的日常工作。
可就在這時,他就接到了乾隆皇帝交代給他的一個重要任務——唱和(hè)詩。
唱和詩是舊體詩的一種。「唱」,是指吟詠歌唱,即一個人先寫了一首詩;「和」,是指聲音相應,第二個人依第一個人作的詩詞體裁、題材、原韻,或第一作者「唱」的思想內容,作詩詞酬答。
唱和之作,關鍵在於內容上要互相配合,而不能南轅北轍。
乾隆皇帝怎麼會找沈德潛唱和詩?
這就不得不說起乾隆皇帝的一大愛好了——並不是下江南,而是寫詩。
中國歷史上寫詩最多的人是誰?
專業寫詩60餘年,寫了9000多首的大才子陸遊?
可惜他只能排第二位,第一是我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愛新覺羅·弘曆。
古人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乾隆皇帝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一個有雄材偉略的君主,在文壇上怎能落後?
所以他卯足了勁寫詩,他寫詩有兩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多」。
據不完全統計,乾隆皇帝御製詩有40000多首!要知道,清代收錄的《全唐詩》也不過48000首,乾隆皇帝的詩不可謂不多。
第二特點是「快」。
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詩人趙翼,就是寫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那位,曾見識過乾隆皇帝「風一般的速度」——上一次廁所,他就作出來了四首詩!
這可不是造謠,而是記在當時筆記裡的。
寫詩就跟現在的人發朋友圈似的,一會兒一首不算,還天天刷屏!
所以,乾隆皇帝找沈德潛唱和詩,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
可問題就在於,乾隆皇帝只給了一首詩,讓他和九首詩!
沈德潛看了一下題目——《消夏十詠》。
這裡面,乾隆皇帝寫了第一首詩《消夏十詠·其一·荷》:
「澄思臨池鏡,含情對月窗。春光回洛浦,秋水憶湘江。
愛看花無萬,寧聞格有雙。坐參兼倚詠,聲色任摐摐。」
沈德潛並沒有因為難度太大,而心生不滿,反而欣喜異常。
他活了70歲,早就成了人精,哪裡還能不知道,這可是討好乾隆皇帝的好機會啊!
唱和詩?寫9首?
這算得了什麼?
沈德潛早年師從葉燮學詩,曾自詡深得葉燮詩學大義,所謂「不止得皮、得骨,直已得髓」,其自負可見一斑。
因此,唱和詩對於他來說,不過是毛毛雨。
很快,沈德潛就寫下了《消夏十詠·其二·蟬》:
「何處咽笙簧,千林曳響長。懷秋予有意,入夏爾偏忙。
暫息緣朝雨,群興噪夕陽。中郎精博物,琴韻識螳螂。」
這首「和」詩,不僅在詩意上,而且在題材乃至風格上,均與「唱」詩保持了一致,可以說是相得益彰。
沒過多久,沈德潛便完成了《消夏十詠》唱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