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頁)
頗有戒行,一日,與人言及拳亂,“僧顰蹙曰:‘阿彌陀佛,此輩號稱義民,而比來行徑乃復如此,直與盜匪無異……’次日早晨,即聞拳匪數千人置繞該寺,將某僧捆曳而出,無可加罪,則曰:‘此白蓮教徒黨也。’竟積薪焚死之,厥狀甚慘。人人鹹知其冤,而莫敢一言”。?輧?輰?訛
——義和團拆毀黃村鐵路時,直隸提督聶士成曾率武衛軍驅趕,傷義和團數十人;後義和團攻聶軍,聶士成多擊殺之,於是義和團視聶部武衛軍若寇仇。義和團兩萬人入天津,與聶士成相遇於路,持刀便砍,聶逃入總督署始免。義和團與聶部並肩抗擊聯軍,見武衛軍人少時,義和團總要“縛而戮之”。聶軍攻租界十餘戰,義和團不予支援。某日,乘聶出陣,義和團擁至其家,“執其母妻女以去”。“滅洋”第一線,義和團亦善於磨擦、內訌。?輧?輱?訛 六月十三日(7月9日),聶士成抗擊聯軍戰死八里臺,此時,義和團已不知去向。
——五月二十五日(6月21日)清廷向各國下宣戰詔。次日,義和團即開始在京中大肆搶劫。搶百姓,自是隨時隨地,而朝中大吏府第亦難倖免。“孫尚書家鼐宅,被搶更烈,其公子所存僅一短衫,下體盡裸,而匪猶未滿,以槍擬尚書,令交出黃白物(金銀)。”“貝子溥倫,大學士徐桐,尚書陳學棻,閣學貽谷,副都御史曾廣鑾,太常張邦瑞皆被掠,僅以身免。徐桐、貽谷皆附和拳匪,亦不免也。”北京“打砸搶”開始時,天津義和團亦不落後,“劫掠無虛日,富戶一空”。
——“倉場侍郎劉恩溥往天津,招集拳匪至十餘萬人,傳太后旨,貲給之,來者日益多,頗不得賞,則公為寇盜,虜略殺人,脅取財物,不能應,輒夷其宗,喜縱火延燒,常數百家。自天津以南,民大徙,乃候於道庶殺之,曰‘防奸細’,坐死者又十數萬人”。?輧?輳?訛 這殺人十萬的“紀錄”,已與北京相同。
——屠殺百姓外,義和團還有誅殺朝廷命官的紀錄,如翰林院編修劉萬毅,都統慶恆,遊擊王燮,皆被義和團指為“教民”,當即殺掉。慶恆是端王載漪的親信,載漪統領義和拳,尚不敢迎救。慶恆一家十三口,同時被殺。尚書陳學棻、提督姚某,一被義和團殺於內閣大堂,一被殺於大街通衢。罪名是“二鬼子”。另有翰林院侍讀學士黃思永、侍郎胡燏芬、通永道沈能虎、編修杜本崇、檢討洪汝源、兵部主事楊芾等,皆因沒有透過義和團“神判”而被捕入獄,所幸歷險逃出。
上引各條,用“行動”與“事實”向讀者揭示義和團的“性質”。與他們“口號”所宣傳的“扶清”、“滅洋”相比,這些“行動”與“事實”應是更有說服力的判斷依據。
下面,是義和團領袖們的剪影。認識或評判一個組織,最簡捷的途徑,是看它的領袖。我們相信,誰若偶然讀到下段文字,定然可以改變對義和團的先入之見、進而確立一些較新的認識。
前期的朱紅燈,屬開拓者型,雖然“出師未捷身先死”,卻給義和團運動的歌德一派留下合理想象、虛於頌揚的空間。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一、“扶清滅洋”:一個百年迷誤(8)
後期活動於北京的義和團“大師兄”們,進宮入府,與端王載漪和軍機大臣剛毅都能平起平坐。可惜因為端、剛之輩相繼失勢,這一大撥義和團風雲人物亦未能留下大名。此為歷史的一大缺憾。傳說陝西土匪頭子李來中,為駐京武衛軍(原甘軍)首領董福祥把兄弟,率眾混入北京義和團,開始拳兵勾結,策劃了不少燒殺搶掠。又有大盜王一覺,亂前亂中,都與端王、剛毅密商大局。復因此輩行動詭秘,當事人星散,李、王二人的一時功業也都處於失傳狀態。所好的是,由直隸總督裕祿奏保的天津義和團首領張德成、曹福田等,事蹟昭彰,見於記錄,傳乎市街,可為轟動的義和團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