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1/4 頁)
限。有一公案絕妙地說明了這一問題:有禪師名金碧峰,因陽壽已到,二小鬼捕捉,但因禪師處禪定中,二小鬼怎麼也找不著金碧峰。正著急時,土地神告小鬼說,在禪師坐處有一水晶杯,你們敲一敲就能找到他。果然,一敲水晶杯,禪師找到了,被二小鬼捕捉去交差。至此,金碧峰才後悔不該貪戀水晶杯而落入閻王之手。於是,求情於二小鬼,寬限少時,再去不遲。求準後,他立即摔碎水晶杯,再不掛礙,入於無限中,逃脫了閻王之手,並作偈相贈:“若人慾拿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這個公案說明了,只要心中的極性觀念(貪心等)在,就不能處於無限;不能無限,就有壽量。所以說,只有破除了思維極性,才能無限,無限就了脫了生死。“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因“以道蒞天下”時處無量無限之境,鬼神皆無奈何無限狀態(“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佛陀講:“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以道蒞天下”),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消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如二小鬼)。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如金碧峰貪杯子的極性觀念),客得其便(如被小鬼抓住)。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消入明,則彼群邪,鹹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消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楞嚴經》)只要我們突破思維極性,清除極性觀念,處於一相境地,不要極化分割為二相時,鬼神、聖人亦不傷人。“傷人”者,非外之魔鬼也,實因內之極性觀念的極性分割,將一相極化為二相,將無限大我分割成有限之小我,那麼有限就有存在的壽量,自有生死。聖人處於一相,當你始覺合於本覺時,與聖相齊,故“兩不相傷”,而且法身無形,同為一體(“故德交歸焉”),無處可傷。
老子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能“以道蒞天下”,就是其心與“道”同體,與“道”不二,自然無傷害之處。“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心經》)這隻有“同於道者”才可了脫生死,解脫自在,“故從事道者,同於道”是何等重要啊!人們不認識,不瞭解,是何等的遺憾啊!
7、無為無不為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四十七章》)
“同於道者”,於道不二,道溥天下,天道體道,道貫萬物。凡夫只有感官認識,老子稱為“有欲”認識。感官認識是以主客二相對立為前提的,僅限於二相分別的認識之中,故“有欲”只能“觀其徼”,只能認識感官相對的認識層次,只能認識表面的非本質的一切現象,屬於“為學日益”的“知識”。這種“知識”愈多,二相的極性分別觀念就愈堅固,二相歸一、轉識成智就愈困難,“無慾”認識通道就愈難開啟,“無慾觀其妙”也就更難領悟。不認識宇宙人生的本來面目(妙),就永無真理可談,尤其是絕對真理。
“同於道者”的一相聖者,心是境,境是心,心境一如;主是客,客是主,主客一體。故“天下”者,本是其“心身”也;“天道”者,本是其“心身”之執行也。無有內外之分,無有主客之隔。宇宙萬物不離一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一相妙心),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一念無明),痴愛發生,生髮遍迷,故有空性(一念無明,極化為晦昧虛空)。化迷不息(層層極化),有世界生(由資訊態→能量態→物質世界),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無非都是極性的世界),皆是迷頑妄想安立(都是極性觀念的業因堅固,循業所現之相)。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