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未雨綢繆(第1/3 頁)
季熠所擔心秋冬季容易出現的戰火,最終沒有應驗在這邊自己的國土上,而是在安南和另一個小國——羅雅之間,這出人意料的展開幾乎讓所有人意外。在與皇帝交換了兩次書信之後,季熠又動身前往了隴右,因為有些事他必須要同悅知風面議。
羅雅在安南的東南面,國土面積甚至比安南還略大一些,但羅雅已經數代沒有出過賢主,君王弱而權臣強,朝政與兵權幾乎都掌握在幾個親貴大臣手中。安南的赫啟在他長兄赫端還在位的時候,就已經對羅雅虎視眈眈,暗中佈置了很多眼線,而這次與吐蕃的協議,其實正是他對羅雅出手的伏筆之一。
安南和羅雅的關係在過去幾百年內一直時好時壞,但總體來說還是仇怨更多一些,究其原因安南乃是一個雨林多而耕地稀缺的地方,相鄰最近的羅雅卻得天獨厚擁有大面積的良田,近在咫尺的糧倉,自然是安南覬覦的物件。這就是為何那邊的多個小國相互聯姻早已成為習慣,但安南和羅雅卻是例外,這兩國從未結過姻親,因為他們雙方都明白,彼此的關係並不會因為一段政治婚姻而真正改變什麼。
羅雅雖然朝綱不振,但與除了安南之外的其他各國關係一直不差。羅雅的氣候和土壤能種植出品質上乘的穀物和水果,他們用這些開啟了商路,與各國貿易往來十分頻繁,尤其和闕舍在這一代更是結了兩門姻親。安南的國土正是夾在羅雅和闕舍之間。一旦安南向羅雅動兵,最有可能馳援的就是闕舍,而一旦闕舍答應派兵,安南難逃腹背受敵之勢,所以赫啟欲向吐蕃借兵,其實就是為了牽制闕舍。
赫啟雖然人品卑劣,但確實是當得起“梟雄”二字,他居然能利用自己的太子在吐蕃失蹤這件事,軟磨硬泡地迫使吐蕃答應配合,而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向羅雅發動了突襲,以完全沒有給對方喘息機會的進攻速度飛快地拿下了羅雅數座城池。赫啟沒有要求吐蕃真的借兵給他,他只需要吐蕃在闕舍邊境擺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姿態即可。闕舍小國而已,吐蕃大軍壓境必定讓他們如臨大敵,分毫不敢大意,這個時候保家衛國是闕舍上下唯一的念頭,自身尚且難保,友邦羅雅的處境自然也暫時沒有餘力去考慮了。
吐蕃並不需要真的對闕舍開戰就能讓他們在自己的國境內一動不動,這便已經讓安南解除了最大的後顧之憂。至於吐蕃調兵壓境的軍需花費,赫啟自然也捨得相應給出一些補償,他經年累月做情報買賣賺來的錢,這時可不就有了用武之地?
“防著吐蕃這麼多年,沒想到安南卻先孵化成了只兇獸。當年先帝打到沅羅江下游就收了手,居然留下了這麼個禍患。”悅知風也沒想到,季熠能這麼難得自己主動跑到他跟前,見到了掛心的孩子他本該高興,然而爺倆卻不得不先談論這些惱人的事。但這些事除了他,季熠還能去與誰說呢?小一輩對大一統戰爭中的很多細節並沒有太深的瞭解,幸而他這把老骨頭還在,不至於讓這些塵封往事都隨著故人故去而埋葬,“其實當年我們也想過把安南乃至西南這幾個小國一舉收入版圖,但可惜力有不逮、沒能如願。”
沒有繼續擴張版圖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即墨皓峰本身並非極度嗜戰的狂人,他的目的是統一而非建立霸權,如果西南諸國拼死抵抗,局面變成滅國之戰實非他所願;二是當時大一統已近尾聲,國家急需進入休養生息的階段,如非必要不動干戈才是上策。
“北軍南調,弊大於利。”季熠說出了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即墨皓峰當時南征北戰,在整片大陸上貫穿往返的戰線已經拉得太長了,打到沅羅江下游已經是強弩之末,再往南打就是不智之舉了,哪怕一時強攻能打下來,也沒有餘力長期駐軍來守住這些擴張納入的疆土,“彼時剛好是春季,西南瘴氣橫行,我軍多為習慣北方作戰計程車兵,在這兒確實沒法打。”
雖然沒打,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