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卷:揚州城、很蕭瑟(第1/2 頁)
如此,我與懷仁一行,在河上已是行走了近一月,這日,懷仁與我商議,眼見揚州城近,書籍中那麼多盛讚該地之語,什麼“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什麼“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什麼“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不如到城內領略領略。我點頭稱是。
京杭運河一向為歷代漕運要道,對南北方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古時揚州是第一等富庶之地,主要也是與京杭大運河有關,漕運諸多幫會均設在揚州,江南乃魚米之鄉,諸多物資須經揚州運抵北京,運河之後入鎮江,蘇州,錢塘,河道逐漸變窄小,大船開不進,漕運也自然沒有揚州如此興盛。另外,建城近二千年歷史的揚州,與鹽業有著不解之緣。“揚州繁華以鹽盛,”這是歷史的真實概括,鹽業的興盛帶動、促進了揚州城市的發展。
我與懷仁、王進懷著對揚州的美好憧憬一路前行,哪知,入得城內,行人寥寥,一片蕭瑟景象,與我等心目中的揚州大相徑庭。
是了,“揚州十日”四個字映入我的腦海:清朝入關,多爾袞採取剃髮易服之策,順治二年六月十五日,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強令剃髮易服,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清朝頒佈“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此時恰逢兵臨揚州,揚州人在史可法領導下對滿人的攻擊頑強抵抗,惹惱了統帥多鐸親王。當時,清兵攻城付出慘重代價,有掃垢山的屍體叢葬為證,有三個將領、一個貝勒的陣亡。由此而引起對城中百姓大屠殺的報復。為進軍江南,對當地不服的異族進行鎮懾。清兵攻克南京後,多鐸在《諭南京等處文武官員人等》的佈告中,就露骨地宣稱:“昨大兵至維揚,城內官員軍民嬰城固守,予痛惜民命,不忍加兵,先將禍福諄諄曉諭。遲延數日,官員終於抗命,然後攻城屠戮,妻子為俘。是豈予之本懷,蓋不得已而行之。嗣後大兵到處,官員軍民抗拒不降,維揚可鑑”。“這等於是一份揚州大屠殺的宣告書。慘絕人寰的屠城使得幾世繁華的揚州城在瞬間化作廢墟之地,江南名鎮一時間幾世繁華的煙花古巷變成了血流成河的屠宰場。後人稱之為“揚州十日“。此事雖已過去四年,但毀一座城容易,要恢復這座城之前的模樣何其艱難,我不由得感慨戰爭對民眾的傷害。
我一邊走,一邊與懷仁還原此段歷史景象:
1645年5月20日城防崩潰後,揚州城居民只有聽天由命。儘管當時大雨傾盆,但是一些居民忙著燒香,準備著入侵者的到來,同時大量地隱藏他們的金銀財寶。他們只是做了這些謹慎的準備,但是全然無力抵抗那些已接管這座城市的滿族人、蒙古人和投降了的漢人。到1645年5月21日,一份告示保證說,如果藏起來的人能夠出來自首的話就會得到赦免,於是許多藏在自己家裡的人走了出來。可他們走出來後卻被分成50或60人一堆,在三四個士兵的監督下,用繩子捆起來。然後就開始用長矛一陣猛刺,當場把他們殺死,即使仆倒在地者也不能倖免。一滿兵提刀在前引導,一滿兵橫槊在後驅逐,一滿兵居中在隊伍的左右看管以防逃逸。三滿兵驅趕數十人如驅如犬羊,稍有不前,即加捶撻,或立即殺掉。婦女們還被用長繩索系在脖子上,繩索拖掛,女人們由於小腳難行,不斷跌倒,遍身泥土。街上都是被棄的嬰兒,他們或遭馬蹄踐踏,或被人足所踩。
揚州變成了屠場,血腥惡臭瀰漫,到處是肢體殘缺的屍首,一切社會準則都不復存在了。路過的溝池裡,只見裡面堆屍貯積,手足相枕,血流入水中,化為五顏六色,池塘都被屍體填平了……街中屍體橫陳,互相枕藉,天色昏暗無法分辨死者是誰。城牆腳下屍體堆積如魚鱗般密密麻麻,血腥惡臭瀰漫,到處是肢體殘缺的屍首。在城裡,一些人藏到垃圾堆裡,在身上塗滿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