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從井岡山到黃帝城(第2/4 頁)
編的理論根據。
在歷史畫展瀏覽區,我看到了課文中的朱德的扁擔。
這是一根不平常的扁擔,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幾十年來,一直被人們傳頌著,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地處羅霄山脈中段,是湘贛兩省的交界。周圍五百里都是崇山峻嶺,地勢十分險要。 1928年11月中旬,紅軍集合在寧岡、新城、古城一帶,進行冬季訓練。由於湘贛兩省敵軍的嚴密封鎖,井岡山根據地同國民黨統治區幾乎斷絕了一切貿易往來,根據地軍民生活十分困難,所需要的食鹽、棉花、布匹、藥材以及糧食奇缺,籌款也遇到很多困難。紅軍官兵除糧食外,每人每天5分錢的伙食費也難以為繼。一日三餐大多是糙米飯、南瓜湯,有時還吃野菜,嚴冬已到,戰士們仍然穿著單衣。為了解決眼前的吃飯和儲備糧食問題,紅4軍司令部發起下山挑糧運動。這些糧食大部分從寧岡的大隴運來。
大隴的糧食是礱市、古城等地集中起來存在那裡的。朱德也常隨著隊伍去挑糧,一天往返50公里,光是空手上山下山都很吃力。但他的兩隻籮筐每次裝得滿滿的,走起路來十分穩健利落,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也常被他甩得老遠。戰士們打心眼裡敬佩朱軍長,但又心疼他。四十開外的人了,為革命日理萬機,還要翻山越嶺去挑糧,累壞了怎麼辦?大家一商量,就把他的扁擔藏了起來。朱德沒了扁擔,心裡很著急,他讓警衛員到老鄉那兒買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動手,連夜做起了扁擔。月光下,他破開竹子,熟練地削、刮、鋸,一會兒就把一面黃一面白的半片竹子,做成了一根扁擔。為防止戰士們再藏他的扁擔,就在上面刻了“朱德記”3個大字。第二天,三星未落,挑糧的隊伍又出發了,朱德仍然走在戰士們中間,大家看見他又有了一根新扁擔,感到十分驚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幾分幹勁。
從此,朱德的扁擔的故事傳開了。井岡山軍民為了永遠紀念朱德這種身先士卒、艱苦奮鬥的精神,專門編了一首歌讚頌他:“朱德挑谷上坳,糧食絕對可靠,大家齊心協力,粉碎敵人‘圍剿’”。
面對著這條扁擔,我思緒萬千,朱德老總知道,革命的道路任重道遠,能挑起扁擔,就說明身體還結實,是指揮千軍萬馬的前提。
我們這些後生,有何理由不幹呢?
站在黃洋界,我留影一張。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就發生在這裡,至今保留著當年的哨口工事、紅軍營房以及毛澤東、朱德和紅軍戰士從寧岡挑糧走過的小路及路邊的荷樹。黃洋界,十里橫排,高山迭影,雄偉險峻,一望無際,1965年5月,毛澤東在詩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寫道:“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即將下山的時候,革命老區的當地老表非常熱情,我買了很多紅色文化紀念品,至今還儲存著。
上次來江西是南昌,新餘,這次是井岡山,屬於吉安地區,導遊說:吉安到延安有直達列車,我是想慢慢感悟,感悟紅色文化,感悟那些革命前輩的熱血鑄成的紅色文化歷史,這不僅有智慧,有責任,有使命,義不容辭,他們為了全人類的幸福,無怨無悔。
在即將回北京的時候,我接到兩個電話,一個是二妹妹來的,說是妹夫被騙了,是賣汽車配件的騙他了幾萬塊,去派出所報案,派出所說先記下來吧。
第二個電話,是小馮打來的,他說要代理我的業務。
回到北京兩天,小馮來了,在談完業務吃飯期間,提到了一個事情,讓我再次來到黃帝城。
2013年4月26日,來到涿鹿,認識了張女士,張女士和她的同事給做了美味可口的麵條,我連著吃了四碗。
吃完後,她說,紀老師,我們這裡有黃帝城,還有丁玲博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