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再戰遼東,唐高宗替父雪恥一舉滅掉高句麗(上)(第2/4 頁)
靺鞨侵犯新羅北疆。新羅國王金春秋招架不住,被迫向大唐求援。
當時的朝鮮半島共有三個國家,高句麗位於半島北端,百濟位於半島西南(現韓國境內)、靠近中國一側,與高句麗一樣,百濟也是由中國東北的古民族扶余人南下所建;而新羅則位於半島東南(現韓國境內),由當地“三韓”部落中的辰韓所建。
這三個國家,新羅對大唐最為忠誠,朝貢也最積極。因與高句麗、百濟的族源不同,經常受到這兩個國家的聯合欺侮。
大唐第一次討伐高句麗,除淵蓋蘇文弒殺國君外,擅自阻斷新羅朝貢通路也是主要原因。
高宗接到新羅國王求援,詔令營州都督程名振、左衛中郎將蘇定方出兵教訓高句麗。
此時的大唐還在西境與阿史那賀魯作戰,參戰兵力主要由營州府兵及奚、契丹等部落軍隊組成,規模不是很大。
高句麗輕視唐軍兵力薄弱,大著膽子從山城走出來,渡過貴端水(渾河)迎戰。程名振、蘇定方揮師猛攻,大敗高句麗,斬獲千餘人,一把火燒燬了外城及城外村落班師返回。
顯慶三年(658年),高宗平復了阿史那賀魯叛亂,徹底剿滅了西突厥,將大唐西境擴充套件到波斯附近。與此同時,在皇后武則天的協助下,剷除了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託孤派”,把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擺脫了長孫無忌的陰影,高宗李治開始一展抱負,將關注點從西部轉移到東線。
他知道父親征戰一生從無敗績,就是在與高句麗之戰中抱憾而歸,以至心力交瘁鬱鬱而終。高句麗不僅是李世民的心中刺,更是大唐的心中刺。作為新任帝王,他必須繼承父親遺志,替大唐拔掉這根刺,用以告慰父親在天之靈。
他又恢復了父親生前確定的襲擾戰術。
六月份,營州都督程名振、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率軍攻陷赤烽鎮(高句麗古城,位於今遼寧撫順東),斬首四百級。高句麗大將豆方婁率三萬大軍反擊,程名振指揮契丹部落迎戰,大敗高句麗,陣斬兩千餘級。
程名振、薛仁貴都曾參與過第一次征討高句麗之戰,特別是薛仁貴,因作戰驍勇被太宗賞識,當眾誇獎他是大唐的希望。年輕的薛仁貴從那時起牢牢記住了這句話,攻破高句麗,報答太宗知遇之恩,也就成為他的一生所願。
高句麗在大唐重兵壓境下老實了許多,而他的盟邦百濟卻像害怕寂寞般突然跳了出來。
【03】 百濟挑釁帶來的新思路
顯慶五年(660年)三月,百濟倚仗高句麗撐腰,數次進犯新羅,新羅只得再次向大唐求援。
正苦於如何攻破高句麗的李治眼前一亮,思路頓時開闊起來!
以往攻打高句麗,陸路只能從遼東發起,距離遙遠、山壑密佈,逐點推進費時費力;海路因沒有可供利用的前進基地,登陸以後孤軍深入、四面受敵,存有全軍覆沒的風險。
假如在新羅配合下,集中兵力先滅掉百濟,那麼百濟相對寬廣的國土,以及國內各類資源,將會成為唐軍的最佳前進基地,不僅可從後方威脅高句麗國都平壤,還可與遼東方向的唐軍遙相呼應,對高句麗形成夾擊之勢,攻下高句麗就會易如反掌。
大唐由此開始將進攻高句麗的重心,從襲擾破壞轉變到殲滅百濟上。
三月初十,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以神丘道行軍大總管身份,奉命統率水陸十萬大軍討伐百濟。
為策應蘇定方,高宗還任命新羅國王金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讓其統率新羅軍隊配合唐軍作戰。
此時的蘇定方剛剛擒獲阿史那賀魯,在李治心中他是除軍神李世積外,最為得力的統帥。
八月份,蘇定方從成山(山東威海榮成縣成山鎮)編波渡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