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第1/2 頁)
然後,我們談劉邦。劉邦在但是基本是人們心目中滅秦數一數二的功臣,且楚懷王此前也有&ldo;先入關中者為王&rdo;的約定,為了維持和平也好,為了另天下人感到公平也好,在項伯的一翻說詞之後,項羽加封漢中地予劉邦。這一舉動在後來而言的確是失當的,但就項羽以人力來維持他想維持的相對和平的天下共治制度的理想前題之下,這一行為事實上也是項羽為了穩定人心之舉。
對於劉邦可能的判亂,項羽也採取了一系列手段進行提前防禦。
首先是三秦王,三秦王為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位秦軍降將。在三秦王所統治的關中來看,如果劉邦東進,則三秦處於漢中西北方,能夠直接威脅劉邦後方。如果劉邦先行攻三秦,則也能為項羽的軍事準備贏得時間。
此外,對於劉邦可能的東進,項羽的第二道防線、或者說最後一道戰略緩衝帶便是韓國。韓國為於河南東南部,其地理位置於西楚國本身緊緊挨在一起。韓國是西楚國西方的最後一條防線。這裡叉開一下話題,項羽雖稱西楚霸王,但其所在地卻是春秋時的吳越之地,位於中國東南方,在版圖上其實是原來楚國的東部。也就是說西楚國實為&ldo;東楚國&rdo;。其下長江以北以彭城、也就是現在的江蘇徐州為中心共四郡,長江以南的安徽東部、浙江北部共五郡,合計九郡。
為了控制韓國這自身最後一道戰略緩衝帶,同時也因為韓王成在政治上於項羽存在分歧,項羽首先是將其帶在身邊,不許其回國主政,後又封為穰侯。但這麼做還是不夠。雖然韓國不在韓王成的統治之下了,但項羽以霸王之名直接插手韓國內務卻是不太合理,難以壓服韓國軍民的人心。對此,項羽最終選擇殺韓王成,而改立忠於自己的韓王鄭昌為韓王,透過鄭昌名正言順、合情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最後一道防線。在軍事上,項羽這一行為是正確的。但這一行為卻另天下諸侯對項羽多少產生不滿,可謂是天下共治制度的第一道裂痕。有利也有損。
隨後是英布,英布一直是項羽非常依重的一位心腹愛將。項羽將其封於九江,也就是安徽西部、湖南東部地區實際上是將其變成了自己西楚國的一道側翼防護。如果劉邦東進並進入韓國、甚至是突破韓國防線,那麼英布將自南向北威脅劉邦進攻楚國腹地的側翼,成為項羽真正的最後防禦屏障。應該說項羽對劉邦的東進還是做了大量準備的。
其次是田榮、彭越等人的問題。對於項羽而言,為了維持新的政治格局,諸侯們能與自己一條心自然有利。所以就有後世對項羽分封不公的說法。但立一批親近自己的人為王就造成了其他人的不滿。事實上,當時的天下已經沒有各自為政的獨立地區形態,各王的統治基礎是不穩固的,所以造反就相對比較容易。這也是前面提到的項羽難以真正維持任何一種政治制度的結果。
再有就是對各國版圖劃分的問題。為了對各國保持力量優勢,也為了各國之間互相遷制,項羽把秦、齊、趙、燕、魏等國都進行了分化。秦地分四,即三秦王和漢王劉邦;魏王其實只領安邑,而無原魏國的其他土地;燕分二,即燕、遼東二王;齊分三,即齊、濟北、膠東三王,而且原齊王被改封膠東王,實為削弱;趙一分四。
項羽的這一做法本意為分化削弱各國力量,但實際上卻加劇了地方不穩定因素,減弱了地方王國維護地方和平的力量,並給那些造分派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也為劉邦提供了機會。
對於項羽殺義帝,除了天無二日的道理之外,我實在找不到其他理由。義帝於項羽實際上一直在爭奪對天下各王的真正領導權。而義帝擁有名義上的最高領袖地位,而且時常對項羽的行為處處掣肘,比如對韓王成的問題。除掉義帝是正確的,但項羽把動靜搞的這麼大的確就是失誤了,搞個暗殺不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