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醫療(第2/4 頁)
以日常穿著,是漢民族最具特色的傳統服飾之一,後來在清初“剃髮易服”政策下消亡。
“溫參謀,準備銅壺、清水、白紗布、棉線……,燒開水。”傷情緊急,楊銘也沒空跟溫如庭多說,徑直撿緊要的吩咐道。
柴火熊熊地燃燒起來,三腳木架上掛了銅壺煮水,楊銘將白紗布和棉線置入銅壺內沸煮消毒,水燒開了,銅壺蓋子被翻滾的沸水衝得叮叮作響,白茫茫的水蒸氣從壺嘴噴出來,消散在零下十幾度的寒冷空氣裡。他守候時間,一直到煮滿10分鐘,才取下銅壺,來不及等待沸水自然冷卻,便將銅壺浸入到盛了涼水的銅盆中物理降溫。
“除了醫療材料、器具要消毒,手也要洗淨消毒。”他一邊說,一邊做示範,讓親兵提起銅壺往銅盆裡倒水,冷卻過的水從壺嘴流出來,就象後世的水龍頭一樣。
他接水用胰子搓洗雙手,按照醫學規範反覆搓揉掌心、指縫、手背、手指關節、指腹、指尖、拇指、腕部等八個部位,“清潔洗手要按六個步驟,八個部位都要洗到,第一步,掌心到掌心,手指伸直先不要交叉,搓揉時間長一點,然後再手指交叉搓揉。”
“第二步,掌心對手背……,第三步,指端在掌心搓揉……,第四步,稍稍握拳開啟手指皺褶……,第五步,旋轉搓揉拇指……,第六步,旋轉搓揉腕部……”
“最後,如果沒有已經消毒的紗布,不要擦手,要甩幹。”他一邊說,一邊甩幹手上的水滴。
“把銅壺蓋子揭開。”他吩咐親兵,又向眾人解釋道:“清洗乾淨的手不要再接觸其他東西,以免被再次汙染。”
一個親兵遵命揭開了壺蓋,此時裡面的水已經基本倒完了,沸煮過的紗布棉線擠成一團,他伸手從壺中取出紗布,雙手握緊擰乾。
“現在我們用碘伏清創。”
他隨身帶了一瓶500毫升的碘伏,讓親兵開啟塑膠瓶蓋,倒出碘伏液體浸透紗布,然後用紗布給躺在木板上的傷兵清洗傷口。
一般來講,戰場的傷亡除了當場斃命之外,大多數的後續死亡都是因為傷口感染。古人對於細菌感染的原理不清楚,雖然憑經驗摸索出了一些消毒的方法,比如用燒紅的刀片炙燙傷口,這是物理高溫消毒;用酒精清洗傷口,這是化學消毒;用新鮮的生肉片一般是從剛戰死的馬匹身上割取貼傷口,這是借用動物肌體自帶的抗體消毒,種種方法,有效性都不是很高,所以古代戰爭受到重傷,即使未當場喪命,最後能活下來的都是少數。
楊銘此時也無法跟那些隨軍大夫詳細地講解原理,只能撿實際操作的要領來說,他心裡的打算,將來還是要建立一支專業的醫療兵隊伍。
那幾個大夫緊緊圍在他身邊,訝然地注視他的動作,一個個沉默不語。同行相輕,這些話若是別人說出來,他們是不信的,但楊銘的種種神奇傳說,令他們不得不信,即使是一時難以理解,也不敢出口反駁。那贊畫溫如庭雖是個文人,但平素也讀過一些醫書,所謂“不為良相,必為良醫”,古代的文人大抵都有些這樣的情懷理念,是以他才接了救治所的攤子,此刻楊銘現身說法,他更是睜大眼睛仔細盯看,惟恐漏掉一個細節。
“你忍住疼,我給你清理傷口。”楊銘溫言對一個傷兵說。這個軍士腹部中了箭,箭枝已經撥出了,腹部的創口一片血肉模湖,古代打仗用的箭為了增強殺傷效力,往往會在箭頭塗沫一些髒東西,甚至會將箭頭在糞汁裡浸泡,這樣即使沒能將人射死,中箭者也可能因為傷口感染而喪命。
那軍士感激的目光看向楊銘,作勢就要抬身行禮,但身體剛一使力,傷口傳來的劇痛就讓他重新躺倒下去,軍士咬緊牙關忍住沒叫出聲,臉上卻滲出一層冷汗。
楊銘隨身帶了幾支西雷特嗎啡皮下注射器,若是在上個世界,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