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皇太極(第2/4 頁)
千士兵夜行至城下,裡應外合,兩面夾攻。努爾哈赤欣然接受他的建議。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師徵明,結果大獲勝利。撫順之戰是後金與明朝的第一次大戰,對後金以後的發展影響深遠,皇太極的獻計獻策及親臨戰陣,對後金的勝利有決定性的作用。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皇太極即位之後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定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的戰略方針。對明則採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人文官和武將,志在入關奪取中原。歷史上他在崇禎十二年1636年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改元崇德,是清朝的開國皇帝。
皇太極本人有很好的文化素養,積極推行振興文教的措施。天聰三年明崇禎二年,1629年首先提出“以武功戡亂,以文教佐太平”,他強調發展文教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於當年開了科舉,選取了滿、漢、蒙古生員二百人。並規定從天聰六年明崇禎五年,1632年起,凡貝勒大臣子弟年十五以下,八歲以上,俱令讀書。
他一改其父努爾哈赤屠殺漢人的政策,強調寬待遼東漢人,“我國中漢官、漢民,從前有私慾潛逃,及今奸細往來者,事屬以往,雖舉首,概置不論”,推行滿漢一體,“凡審擬罪犯,差徭公務,毋致異同”,禁止滿人擾漢人,“有擅取莊民指漢人牛、羊、雞、豚者,罪之”。皇太極屢次諭其臣下,對於“凡新舊歸附之人,皆宜恩養”,把故意擾害漢人的行為視為“隳壞基業”。並規定“管轄漢民各官,以撫養之善否”作為“分別優劣”的考核標準。再三申諭“今後來降之人,若諸貝勒明知而殺者,罰民十戶;貝勒不知而小民妄行劫殺者抵死,妻子為奴。”
此次皇太極率八旗及蒙古大軍入犯中原,就曾再三申諭“歸降之明人,即我民人,凡貝勒大臣有掠歸降地方財物者,殺無赦,擅殺降民者抵罪。”二貝勒阿敏在崇禎三年六月撤回瀋陽前,對遷安、永平施以屠城,皇太極對此極為憤怒,宣佈阿敏為國賊,認定其棄永平而屠城中百姓是“心懷嫉妒,故欲毀壞基業”,將其幽禁而死。
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他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清王朝迅速擴充套件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崇德六年1642年,皇太極在松錦大戰中生俘大明督師洪承疇,自此明朝關外精銳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軍入關已成必然之勢。崇禎十六年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親眼看到大清入主中原的理想實現。死後尊廟號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葬於瀋陽昭陵,其第九子福臨即位,即是大清順治皇帝。
此刻已是皇太極第二次來到北京城下。一個多月前的十一月二十日,皇太極率後金大軍繞過薊川兵臨北京城下,與城外背城而戰的各路明軍展開戰鬥,並遂一擊敗了所有對手。消滅了大明的野戰部隊後,黃太極沒有急於進攻北京城,而是轉而對京畿地區進行劫掠,並在通州張家灣截斷了大明的漕運,搶掠了大量的漕糧和漕銀,焚燬漕船一千多艘。在牢固控制了京畿地面後,現在他帶著大軍重新來到北京城下,要試一試大明首都這個龐然大物了。
“鼎之輕重,似可問焉。”皇太極銳利而淡漠的目光看著遠處高大巍峨的北京城,似乎想要透過厚厚的城牆看到紫禁城裡的那個大明朝的年輕皇帝。在他看來,這位十九歲的大明皇帝無論政治能力還是軍事能力,甚至在學問見識上,都不是他的對手。但這位年輕皇帝的後面,是大明朝的萬里江山和一億以上的人民。大明這個龐大的帝國雖然已經朽蝕不堪,但巨大的體量,不是他的三十萬八旗軍民所能相提並論的。他知道,就算此次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