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1/5 頁)
卓爾超群。幾千年中國文明史中,只有這位湖南的軍人拿著槍,說出瞭如此堅定的帶有人氣的話——“為國民爭人格”。
蔡鍔主張“軍人不黨主義”,即軍人嚴守中立,不加入任何政黨。在他所處的時代,政黨林立,黨同伐異,意見紛歧,水火不容,他主張解散各黨,另組健全的政黨,並願意先取消他領導的共和統一黨。
蔡鍔最為關心的,還是民眾的疾苦。他任雲南都督時,雲南和貴州兩省的商賈,感戴他的恩德,合計著要為他鑄造一尊高大威武的銅像。蔡鍔敬領大家的好意,收下這筆款子,去賑恤兩省的饑民。事後,他對大家說:你們為我鑄像,讓我在百年千年之後還能享受榮名,但那些窮苦的百姓,用這點錢買食物,可以救活很多人的命啊。所以,用這些錢來表彰人的功績,不如拿它去救人的性命。這種偉人之仁,可以垂範千古。
蔡鍔的死深深震撼了黃興。他追隨孫中山,屢戰屢敗,竟不如沉默寡言的蔡鍔在西南邊陲一聲吶喊,一仗就將袁世凱拉下了馬。十天之後,黃興也撒手離開人世。
風流人物看今朝(1)
中國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輩出的現象,在一個出生於湘潭韶山農民家庭的湖南人走上歷史舞臺的時候,達到了令人仰止的頂峰。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這個湖南人名叫毛澤東。
毛澤東誕生於1893年,從小志向遠大。父親要他去湘潭當米鋪學徒,他不肯去,堅持要去東山學校讀書。走出韶山沖時,他寫了一首詩: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
湘鄉的東山學堂一般不跨縣招收學生,毛澤東要入學,就得透過作文考試,考題是《言志》。他把文章寫出來,令校長李元甫歎為觀止,對試卷讚賞道:“我們取了一個建國材!”因而破例錄取。
毛澤東曾以“子任”為筆名,意思是“以天下為己任”。他的作文《宋襄公論》,令國文教師拍案叫絕,用硃筆批道:“視此君身有仙骨,寰觀氣宇,似黃河之水一瀉千里。”破例給了一百零五分。東山學校如今保留著他十六歲時寫借書條的手跡,筆力工健,似飽經世事滄桑的老人用筆。他信手寫成的《蛙詠》,字裡行間顯露出王霸之氣: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子敢作聲!��
每天早晨,他登上學堂後面的東山,從井裡打水洗澡洗臉,然後讀書,四季都不間斷。
毛澤東從東山學校畢業後,到長沙尋求發展。起初他打算報考警校,後來準備去做一個肥皂製造家,再後來進了一家商業學堂。他討厭這所學堂大多數課程用英語講授,讀了一個多月就退學了。接著考進了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高中榜首。他在這裡遇到了恩師楊昌濟。
武昌起義爆發後,長沙宣佈戒嚴,政局突變。一位革命黨人到學校演講,令學生們非常激動,當場有人站起來高呼口號聲援辛亥革命。過了四五天,毛澤東打算參加黎元洪的革命軍。
毛澤東親眼目睹了湖南的起義。他決定參加正規的湘軍,為完成革命盡力。那時清帝還沒有退位,革命黨人還要繼續鬥爭。
毛澤東在湘軍第二十五混成協第一營左隊當上了列兵。他是讀書人,體力上的苦差事很少落到他頭上。他後來在延安接受斯諾採訪時,回憶過他在湘軍的這段生活。
毛澤東後來進京,曾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他回到湖南以後,於1920年11月在長沙建立了共產主義組織。第二年7月,他赴上海參加中共“一大”,為十三名代表之一。十###中還有三位湖南人,他們是零陵人李達、寧鄉人何叔衡和沅陵人周佛海。
青年毛澤東知道,共產主義運動不是簡單的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