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從吉林蛟河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鋼鐵冶金專家張福成(第1/4 頁)
院士出生地
張福成院士,1964年7月出生於吉林蛟河。
蛟河現為吉林省所轄的一個縣級市,由吉林市代管,它位於吉林省東部,長白山西麓,東與敦化市相鄰,南與樺甸市接壤,西隔松花湖與吉林市豐滿區、龍潭區相望,北與舒蘭市、黑龍江省五常市毗連。
蛟河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蛟河地區生活。
唐虞至夏商周時期,蛟河今境隸屬肅慎。
秦統一全國後,蛟河地域仍隸屬肅慎,東漢至三國時期,屬玄菟郡,上殷臺縣。
隋朝屬靺鞨,唐朝開元前屬靺鞨,開元后屬渤海國。
遼代隸屬長白山部,金代隸屬上京路、海蘭路。
明代隸屬奴兒干都司,清代隸屬吉林將軍府 。
清宣統元年設額穆縣,1939年額穆縣改稱蛟河縣。1945年蛟河解放,1989年撤銷縣建制,設蛟河市 。
蛟河文化遺址豐富,境內有舊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漢代、遼金時代、明代、清代等古蹟,如青龍山古文化遺址,可看到遠古時期的石器和陶器。
蛟河建築遺產獨特,蛟河老街保留了許多清朝和民國時期的建築,還有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蛟河文廟,是東北地區儲存最完整的文廟之一。
蛟河民俗文化多樣,有著名的“蛟龍節”等傳統節日,以及刺繡、木雕等民間手工藝。
出生地解碼
張福成院士的出生地吉林蛟河,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吉林蛟河的自然環境,可能培養了他堅韌不拔的意志。
蛟河地處東北,冬季嚴寒等自然條件或許讓他從小就習慣了在相對艱苦的環境中成長。
這種環境鍛鍊可以轉化為面對科研困難時的耐力和毅力。
東北的文化氛圍比較注重腳踏實地和勤奮努力。
他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受當地文化傳統的感染,對待學習和工作都秉持著一種踏實、認真的態度,這對長期的科研工作來說至關重要。
在蛟河的學校教育以及家庭觀念中,勤奮讀書、積極進取等觀念很可能為他的學術之路奠定了理念基礎。
雖然蛟河可能沒有一線城市那麼豐富的教育資源,但當地教育所強調的基礎教育內容,比如數理化基礎知識的傳授,為他的早期知識積累提供了基石。
並且,可能是在當地教師的啟蒙和鼓勵下,激發了他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當然,成為院士主要還是依靠個人的天賦、不懈的努力、對知識的渴望以及後期在專業領域的諸多機遇等綜合因素。
但出生地所賦予的這些潛在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院士求學之路
1982年9月,張福成高中畢業於吉林省蛟河市偏遠山區的一所農村公社中學。
1982年9月—1986年7月,張福成本科就讀於東北重型機械學院(燕山大學前身)金屬材料專業。
1986年9月—1989年5月,張福成以本科專業排名第一的成績獲得研究生免試推薦資格,繼續在燕山大學金屬材料專業攻讀碩士學位。
1990年10月—1993年6月,張福成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張福成在偏遠農村公社中學完成高中學業。
這一經歷可能塑造了他刻苦勤奮的品質。
農村學校的學習條件相對艱苦,這種環境促使他更加珍惜學習機會,養成了獨立自主學習的習慣。
在基礎知識學習階段,他打下了紮實的知識根基,這為後續在金屬材料專業深入學習提供了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