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4/5 頁)
洞知,無不歡悅嘆異”。
康熙讓胤礽從小就主持各種奠儀政事,十九年仁孝皇后六週年祭日,康熙特命胤礽至陵寢為無緣謀面的母親致祭,以盡孝道;二十年,孝昭皇后三週年忌日,命皇太子胤礽率諸王以下、八旗四品官以上一半,及王妃以至一品官命婦致祭;後移送兩皇后梓宮啟行,皇太子胤礽率諸王以下、八旗三品官以上三分之一,及王妃以至一品官命婦致祭。
二十一年 ,“三藩之亂”之後,康熙率皇太子往永陵、福陵、昭陵告祭;行圍時,路遇三虎,康熙射殪二虎,胤礽射殪一虎。可以說胤礽的教育是很全面和規範的,康熙以教導一個儲君的心態來要求和影響胤礽,平時胤礽和他幾乎是同吃同住,處理政事的時候也時常讓胤礽參與主持。
康熙二十五年,皇太子正式出閣讀書,康熙自然是舉行了盛大的舉行出閣典禮,親自選用官員做了任命、講授內容也有嚴格的規範;對於皇子和老師的禮儀方面也有強調,“諸王、大臣於皇太子前行兩跪六叩頭禮。”
由於康熙把胤礽的一舉一動都做了嚴格的行為規範,胤礽的學習教育自然是無可挑剔的,可是胤礽也失去了一個孩子的天真和率性,除了和康熙在一起的時候偶爾的還會撒撒嬌,到了外人面前完全是一副小大人的樣子,兄弟姐妹之間也是規規矩矩,全無半點兄弟情深的樣子。
蒙古人屬於遊牧民族,居無定所,靠放牧和掠奪來生存發展,向來是“上陣親兄弟,打仗父子兵,”部落要生存就要足夠的強勢,就要不斷的打仗不停的掠奪,戰爭的時候難免死傷。女人在後方就是照顧牛羊牲畜和不停的生孩子,而一旦守寡就不能生育,若是改嫁給外族會帶走她的嫁妝牛羊馬畜、奴隸等財產,為了保證部落的發展和壯大,所以才有了後來的“父死子繼,兄及弟妻”的風俗。
作為儲君,未來的皇帝,自然不能離開了兄弟們的幫扶,可胤礽從小就和兄弟們疏離不親,這對日後的親政會多麼的不利,康熙自然是心有慼慼。
“胤礽啊,朕讓你和哥哥弟弟們一起讀書好不好?”對於這個從小自己養的兒子,康熙對胤礽的感情不謂不深,雖然已經決定容不得胤礽辯駁,可是和胤礽說話時還是很和顏悅色的,一副商量著來的樣子。
胤礽已經足歲十一,按滿人虛兩歲的說話已經夠娶妻生子的年紀了,和康熙相處的久了,早已經習慣了康熙對他的安排和指導,可以說康熙指東他不會打西。再說,就算自己說不願意,也不管事是不是?還會惹得皇阿瑪不高興甚至責罰自己,雖然自己並不害怕皇阿瑪的責罰,但是胤礽是個聰明無比的孩子,加上康熙對他這麼多年的教育,又是皇子這樣一個特殊的身份,胤礽的心智成熟的早已經不是一個孩子的年齡。
胤礽清楚的明白在這後宮裡沒有母親的皇子會有什麼樣的下場,特別還是有著嫡子身份的皇太子,自己就是那高高豎立的靶子,隨時都面臨各方面的冷弓暗箭雖然皇阿瑪對自己很關心,也嚴防死守,可自己還是中過招,雖然每次都有驚無險,甚至還被自己善加利用,更加的得到了皇阿瑪的憐惜和關愛,可是自己還不能夠很好的保護自己,還需要皇阿瑪的庇護。胤礽深切的知道在這皇宮裡他能夠依靠的也只有康熙一個人,從小跟隨著康熙長大,十分了解康熙的脾性,也善於揣摩康熙的心思,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撒嬌,什麼時候該聽話,胤礽對康熙的心理活動已經是十分熟稔,拿捏的火候也很到位。
對於康熙語氣裡的商量,自然是心知肚明的,容不得自己反駁,胤礽自然也很清楚父親的目的和用意,所以就自覺的做出保證。“兒子原意,會好好和兄弟們相處。”胤礽自然也知道康熙心中的軟肋,所以適時的做出一副可憐的樣子,一雙遺傳自康熙的眼睛可憐兮兮的看著康熙,眼睛裡似乎要留出淚來,卻又強逼自己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