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上蔡書院(三)(第1/2 頁)
正當楊輝沉迷於算學之中時,這時杜文甫進來稟告,“祖王爺,飯菜已備好,請祖王爺入席。”
趙德芳這才感覺有點餓了,他看了看手腕,已是下午三時。楊輝也才發覺已經忘記了給祖王爺用餐的時辰,心下驚慌,趕緊解釋道:“下官怠慢了祖王爺,下官知罪。”
“這不怪你,只能說你太痴迷算學了。”趙德芳道,“這些算學你以後慢慢鑽研,請山長挑選幾名教諭和學員陪我用餐,文丞相和王代知州參加。另外,飯後將在書院的所有人召集在一起,我再與大家交流交流。”
楊輝大喜,趕緊和杜文甫出去安排。
另一側,羅知悌和邢慈、蘇錦娘正在書院稽古堂與教諭鄭公顯交流醫學。鄭公顯蔭父任從政郎不仕,承外祖父薛家醫傳專攻女科,被王應麟相邀入上蔡書院做教諭。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甜入脾。調經之道,在耗其氣,以行其血,使血盛氣和。凡血病,當用苦甘之劑,以助其陽氣而生陰血。補脾即補氣,養心即養血。健脾之藥以人參、茯苓、白朮、陳皮為主,養血之藥當歸、川芎、熟地,抑氣行血,二者相配,不可單用其一。”
“氣滯或致血瘀,或化為熱,應破氣解鬱,選青皮、陳皮、香附、烏藥、枳殼、枳實、木香、佛手等破氣行氣藥,配伍三稜、當歸、莪術、益母草等活血養血藥。”鄭公顯道。
羅知悌和邢慈、蘇錦娘聽聞鄭公顯對於血氣的精闢見解,不住的點頭給以肯定。鄭公顯所說的藥材藥理,羅知悌也很清楚其功效,如果再詳細一些,將藥的配比講出來,恐怕就要涉及到人家祖傳的秘方了,那是醫者之間很忌諱的事情,想不到邢慈卻開口了。
“敢問教諭,婦人產後下血成片如何診治?”邢慈曾經遇到這樣的病症,往往帶給病人長期病痛甚至危及性命。
“產後血氣大虛,脾胃又弱,宜和血理氣,可用四物止經湯來治。”鄭公顯道。
“四物止經湯?”
“當歸、白雞冠花各五錢,側柏葉、白芍、香附各四錢,熟地、白朮、茯苓、人參、川芎、棗仁、陳皮各兩錢,甘草一錢、蒲黃一錢要炒制一下。”鄭公顯對處方張口就來。
羅知悌看邢慈面色脹紅,看向自己,知道她很想要到這個方子,但鄭公顯卻視而不見。蘇錦娘則是醫術太淺,對此並沒有過多之想。
“鄭教諭,我們在此叨擾,受教頗多,如不蒙嫌棄,還請收下這個。”羅知悌說著,從懷中掏出幾頁紙,雙手遞給鄭公顯。
“這是?”鄭公顯接住,展開一看,卻是猛然睜大了雙眼。
第一張紙上赫然寫著《小兒常見病藥方》,第一方治小兒退燒:杏仁、桃仁、梔仁、棗仁等量,磨成細粉。取適量以鴨蛋清調成糊,置於紗布塊中,貼於小兒腳心,外用長布條包紮固定,男孩敷左腳,女孩敷右腳,一次即可退燒。
第二方治小兒感冒:生薑五錢,水半碗煎開加入紅糖服下,一日二次,兩天可愈。
第三方治小兒腹瀉:大蒜頭一隻,燒至皮焦蒜熟,再煎半碗湯,加紅糖適量,一次服下,一日三次,一天顯效,連用三天,無不痊癒。
後面幾張紙上還有治夜啼、盜汗、腹脹、厭食、磨牙、痄腮、遺尿、疝氣、抽風等方,每個處方都寫的明明白白。
鄭公顯再翻,不自覺讀出聲來。“八珍湯,用人參、白朮、白茯苓、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甘草(炙)各三十錢,上?咀,每服九錢,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通口服。氣血雙補八珍湯,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棗調營衛,氣血虧虛服之康。症見面色蒼白,頭暈耳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