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歐洲局勢的變化(第1/4 頁)
第135章 歐洲局勢的變化
1726年5月26日,阿姆斯特丹。
在歐洲大陸,若是論哪個國家最為重要和最有影響力,那絕對莫過於法蘭西王國。該國擁有歐洲最多的人口,數量規模達兩千多萬。他們還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雖然在路易十四死了之後,囿於財政上的危機,將軍隊人數進行了一番裁剪,但其常備軍規模也在十萬人以上,冠絕整個歐洲。
說來也是奇怪,齊國駐歐總代表駐地卻並沒有設立在這麼一個重要國家境內,而是一直將聯合省的阿姆斯特丹作為常駐辦公地點。
不過考慮到齊國與聯合省之間長期的傳統友好關係以及雙方緊密的經貿聯絡,便很好解釋了此番舉止的重要意義。
是的,聯合省是齊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伙伴,雙方直接和間接(主要是地中海轉口貿易)貿易總額超過六千萬元——嗯,大概摺合4.5億荷蘭盾,這也使得聯合省成為歐洲最主要的東方商品中轉商,對其國內的貿易、金融和運輸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讓其國內差不多有近五十多萬相關從業者於其中受益。
有人說,經濟是政治的最好潤滑劑,更是彼此之間的強力粘力膠。囿於兩國非常密切地經濟往來,雙方在政治、軍事、文化和科技上都保持著較為深度的合作態勢。
去年爆發的齊英戰爭,聯合省雖然在表面上保持了應有的中立,但實際上,卻在各個方面均傾向於齊國。
阿姆斯特丹、鹿特丹、霍倫等重要港口皆暗中為齊國遠征艦隊提供物資補給,荷屬黃金海岸(今迦納)、荷屬奴隸海岸(今迦納、貝南、多哥和奈及利亞等沿海地區)的據點、堡壘,也對齊國海軍艦隊無償開放。
尼德蘭商人也會經常主動將有關英格蘭的情報提供給齊國人,以供他們更有針對性地對英格蘭海上力量展開持續不斷地打擊。
更有甚至,荷蘭的一些商人和船主會心安理得地將齊國掠來的英格蘭商船和貨物低價買下,然後稍微改頭換面,便成為他們合法的財產,有效分擔了齊國海外征戰所花費的資金。
上述種種行為,無異於是對齊國海軍的一種變相支援。英格蘭駐聯合省公使曾就此數度抗議,但都被尼德蘭人所無視了。
沒有趁機對你們英格蘭暗中下黑手,已經算是我們比較愛好和平了!
“英格蘭人對和談似乎沒有表現出應有的誠意,他們根本不願付出任何代價,便想輕易地結束這場戰爭。”
待僕人走出房間後,齊國駐聯合省公使閻秋輝端起几案上的茶杯,輕輕地品啄一口,隨即輕聲說道:“他們託荷蘭人帶話,只要我們齊國停止戰爭行為,他們將會與我們鄭重討論商品進出口關稅問題。至於茶葉、咖啡、棕櫚油,以及棉布、五金、工具等工業製成品的配額取消,也是可以考慮酌情削減的。”
“呵呵……”潘廣峰輕輕地笑了笑,不以為意地說道:“將近一年的戰爭,英格蘭人雖然在海上損失連連,但並未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心中多少存了幾分僥倖。他們寄希望於我們齊國此次遠征師老兵疲,勢不能持久,在耗靡巨大的情況下,能見好就收,繼而與他們停戰和談。但他們恐怕尚不明白,這場戰爭,若是沒有將英格蘭打服,沒有震懾到歐洲各國,何能收兵?此戰乃是我齊國於歐洲立威之戰,不勝則謂之敗矣。”
潘廣峰乃是齊國第一任內閣總理潘其風之孫,曾在泰平帝身邊擔任了八年的政務侍從官,隨後歷任外交事務部歐洲司郎中、駐聯合省公使、法國公使,並在三年前升任駐歐總代表、掛外交部右尚書銜,代表皇帝陛下和內閣全權處理歐洲外交事務,位高而權重。
作為資歷深厚的外交官,潘廣峰自然是深諳陛下和內閣對歐洲事務的外交政策,那就是讓齊國成為左右歐洲局勢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