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勃利(第2/4 頁)
的部族被編戶齊民,充當繳納賦稅、承擔兵役的順民。
為了提升實力,增加國力和聚集民心,包括東丹國在內的幾個國家積極推進同化政策,開辦基礎漢語學堂,教授原住民習漢話、行漢俗、著漢衣——儘管東丹和渤海上層皆為女真人,但委實沒有像樣的女真文化,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人創立的滿文,壓根就沒幾個人會寫,再加上齊國和北明的影響,在各自建國後,便在國內皆推行漢化。
地方部族裡以勇力出名的丁壯也被徵募從軍,這些人在軍隊中摔打廝混幾年,基本上都成了各自國家的基本盤。除役後,回到部落裡,在地方基層官員的刻意扶持下,話語權也非常高,部落頭領和酋長也得客客氣氣,這就進一步穩固了基層政權的統治。
按照齊國人的說法,想要有效統治異族,或者更直白地表述,要順利殖民落後民族,征服新的領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較高的生產力水平是必需的。只有在文明和武力上實現了雙重碾壓,同化異族才能得以實現。
想想後世神州大陸廣袤的領土,炎黃子孫足足花了兩千多年的時間,才順利移民到整個版圖上的各個角落。漢代三國兩晉開發珠三角、湖廣、江南,但力度遠遠不夠,只能說是預熱;隋唐年間花了大力氣開發江南、浙北以及江西,排幹當地沼澤積水,開墾良田,改造環境,取得了豐碩成果;宋代開發出了兩湖,建立城市,安置北方移民,湖廣人口激增,由此“湖廣熟天下足”;明代在控制蒙元攻佔的雲南的基礎上,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同時從內地移民過去,一改以往羈縻政策,開始朝實控推進;我大清繼續在西南改土歸流,為此打的戰爭都不是一場兩場,殺得割據當地的土司頭人們那叫一個人頭滾滾,還佔領了蒙古草原、控制了西域、雪區(含部分青海),同時把滿洲歸併了進來實控;到了民國時期,中國與俄國、日本在滿洲進行了一場移民競賽,最後中國完勝,1931年那會,滿洲有3500多萬中國人,而日本、俄國卻只有區區幾十萬,不足百萬,徹底決定當地人種歸屬;而到了現代,西域、青海、雪區的大規模移民展開了,當地人口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注)
生產力沒有實質性的進步,那麼邊疆地區和所謂的羈縻地區的開發成本就始終降不下來,而成本降不下來,那麼就註定財政上入不敷出,難以長期維持。如前明時期,在征服安南數十年後,投入和產出嚴重不成比例,最後又不得不主動放棄,任由其自立。
所以,縱觀華夏上下兩千多年曆史,大陸基本盤的開發和鞏固,是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來的,一次投入一點點,實控一小塊,當條件成熟時,取消當地自治(羈縻),編戶齊民,徹底消化。
而北明、東丹和渤海三國對外東北和嶺北地區的征服和開發則截然不同,在齊國的扶持下,擁有大量火炮、火槍,還有縱橫江河的炮艇、槳帆船,輔以鋒利的長矛大刀和堅硬的甲冑,再加上領先數百年的文明,對尚處於矇昧狀態的原住民,不啻為降維打擊。這就使得征服者們可以省略不少前戲,直入正題,更無需顧忌對方感受。
順者昌,逆者亡!
凡是不服王化的部落野民,皆遭到征服者予無情地打擊,冥頑不化者施以極刑,以儆效尤,附逆者貶斥為奴,只能在礦場、道路、河道、碼頭、種植園裡,悲慘地度過自己的餘生。
在竭力打壓和馴服地方部落原住民的同時,那就是大力移民,不斷地從漢地、朝鮮,以及日本招攬無地、失地,乃至破產的農戶和難民,填充這麼一大片肥沃的土地,擴大自身的基本盤。外東北地區雖然氣候寒冷,但並不是不能適應。生活個兩代人之後,基本上都沒問題了。他們在當地從事農業、商業,部分人開作坊或充當技工,外加少量軍人、官員、書吏及家屬,基本上就撐起了一個新型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