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財政(第2/4 頁)
開些礦,讓政府控股和參股的商社和工礦企業多上繳一些利潤和分紅。
自五十多年前,齊國開始大肆侵吞南洋領地後,掌握了海量的土地資源,靠著土地交易,每年收入高達數百萬至上千萬元。
最後,還不是便宜了波斯人。
就算將整個高加索地區都佔據了,又能如何,總不至於在那裡建一塊殖民飛地吧!
但他經過齊印軍和喀拉特汗國軍隊的連番打擊,實力已被削弱到極致,兵力最多不超過三千人,總不至於憑此翻騰出巨浪滔天再度威脅波斯和印度吧。
經過九十餘年的發展,齊國目前的財政收入模式已基本固定,大致分為一般性財政收入和特殊財政收入。
差不多得了,不要為了陸軍的面子,在阿富汗再增加額外的消耗了。
雖然那個吉爾扎伊人繼任首領阿什拉夫依靠當地眾多部族的支援,連續數年逃過齊印軍的追殺,不曉得躲在阿富汗山區哪個犄角卡拉,並且還繼續帶領部族武裝與我齊國軍隊周旋。
扭轉財政問題,除了節流,那麼更為重要的則是開源。
嗯,也就是後世所謂的“土地財政”。
你說說,阿富汗那個窮鄉僻壤的地方有啥值得動刀兵的意義?
更不要說,南洋諸島的礦山、林地,以及沿海漁業,也為政府獲取收入近千萬元,成為政府收入當中不可忽視的貢獻力量。
不過,這一塊收入卻不太穩定,蓋因,並不是每年都會有大量的種植園主和礦山投資者湧入到上述領域。
況且,要想賣地,那最起碼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得投入一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進行先期開發,否則,山高林密、遍佈毒蟲猛獸,又無道路和港口,鬼才跑來買地。
所以,往往賣地的費用在國庫的賬上轉了一圈後,轉頭又投入到新的一輪地方建設上來,年度結餘的有限。
嗯,除非來一波後世那種波瀾壯闊的房地產,說不定能給政府帶來大量的財政資金。
說到國有資產收益,那自然是政府控股和參股的大型貿易商社和工礦企業,諸如印度商社、孟加拉商社、南洋商社、大齊重工、建業造船廠、大興造船廠、大齊帝國銀行、漢洲工商聯合銀行、漢洲聯合保險公司、帝國儲備糧油總商社等數十家巨無霸企業,它們每年上繳的利潤及分紅高達數千萬元,貢獻了政府財政收入的近四成。
當然,政府控股和參股的大型工礦企業也不都是能盈利的,如中央鐵路、西部鐵路、南方鐵路、香江煤礦、郢州煤焦化廠、建業鋼鐵廠、臨海鋼鐵廠等重型工業企業,因為經營性和政策性原因,利潤就非常單薄,甚至承擔了大量虧損,需要財政額外撥款加以維持。
總的來說,這些政府控股和參股的大型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支柱作用。
至於其他收入,則包括戰爭期間的海軍私掠收入、敵國財產徵收、戰爭賠款、以及政府罰沒收入。
例如,此次齊英戰爭期間,齊國海軍捕獲了大量的英格蘭商船和漁船,除了部分被海軍直接折價發賣給齊國商人,以補充日常物資需求外,大部分則透過第三國商人,簡單地改頭換面,以拍賣的形式獲取相應的金銀和物資。
齊國海軍在相繼攻入維德角群島、馬德拉斯群島以及威尼斯、馬耳他時,以敵對國的名義,大肆徵繳當地政府和民間財富。
另外,齊國還佔領了葡屬第烏、達曼,葡屬莫三比克、葡屬安哥拉,以及葡屬幾內亞等諸多葡萄牙殖民領地,按照戰時原則,當地葡萄牙殖民政府和商人的財產也都以戰利品的形式,被齊國所徵收。
粗略估算,齊國在近三年的戰爭過程中,攏共繳獲了“戰利品”價值高達兩三百多萬元,雖然不能覆蓋整個戰爭成本,但對於政府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