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大秦使團(第3/4 頁)
接連收到廣西桂林和安南東京(今越南河內)的敗報。
那個大涼王國憑藉安南北部險峻的山嶺,重挫廣西地方邊鎮派出的“討逆”大軍,官兵傷亡兩千餘,狼狽逃回境內。而安南軍在進攻涼山和新鄭時,也遭敗績,被涼軍以優勢火力擊退。
未幾,齊國安南艦隊出動十餘艘戰艦,分別遊曳於紅河出海口和瓊州(今海南島)附近,以示對新生的涼國予以聲援。
大秦朝野內外頓時群情洶洶,與齊國處於緊張對立狀態。
緊接著,北明在朝鮮和遼東對大秦頻頻越界挑釁,大有挑起第二次秦明戰爭的苗頭。
在漠北,那個位於北海(今貝加爾湖)一帶的渤海國,於色楞格河流域襲擊了兩處蒙古人牧場,並將所有的人丁全部掠走。
在海上,齊國戰艦開始攔截和搜查過往的大秦商船,雖然未採取進一步的過激措施,但仍舊讓所有的大秦出海商船感到一種深深的憂慮。
一時間,大秦受到了來自海陸數個方向的戰爭威脅,與齊國大有發生武裝衝突的趨勢。
後來,經過齊國太皇的干預,這場潛在的衝突最終消弭於無形,秦齊兩國又恢復到親密無間的狀態。
但這場危機,卻讓秦國上下猛然發現,渤海國、東丹國、北明、日本、琉球、涼國、占城、以及齊國的安南總督區,環伺周邊,自身竟然處於齊國勢力半包圍狀態,一股強烈的危機感頓時油然而生。
好在已經親政的乾元帝審時度勢,知道大秦目前最具威脅的方向是來自北方和西北,唯有徹底剪除這兩個方向強大的遊牧勢力,才能抽出手來應對齊國的挑戰。
於是,近二十多年來,我大秦遂向漠北和西域發起了連綿的攻勢。先後經歷庫倫之戰、科布多之戰,逐一收服喀爾喀蒙古諸部,暫時定鼎了漠北的局勢。
隨後,我大秦經河西走廊,出嘉峪關,擊哈密,戰吐魯番,殺入天山北麓。在乾元三十六年(1718年),於輪臺(今烏魯木齊一帶)大敗準噶爾汗國,斬首四千餘,俘三千餘,降服周邊部落萬餘帳,取得輪臺大捷,就勢掌控了北疆局勢,劍指伊犁和天山南麓。
可沒想到,那個討厭的北明偽朝這個時候又跳了出來,彷彿見不得我大秦擊敗準噶爾,消除西北邊患。
乾元三十八年六月(1720年),北明從朝鮮咸寧北道跨過鴨綠江,侵入琿春地區(今延邊自治州),擄掠邊民,搶奪財物。
我大秦遼東邊鎮官兵遂出兵驅逐侵入境內的北明軍隊。
雙方從零星的邊界武裝衝突,逐漸發展成數千上萬規模的大戰。面對經過齊國多年調教的北明軍隊,遼東各邊鎮未能擋其鋒銳,接連損兵折將,陸續丟掉了琿春、永吉州(今吉林市)、寧安(今牡丹江市),被迫向朝廷求援。
朝堂諸公聞知,均是惱怒不已。
這北明仗著有齊國的支援,不是在邊界地區行騷擾之舉,就是在沿海之地大肆誘拐無知百姓前往雲州(今北海道)、鎮州(今烏蘇里江以東地區)。
而且最為可恨的是,數十年來,每當秦軍有大動作,對清虜餘孽,或者漠北蒙古,以及準噶爾汗國發起軍事打擊時,他們就會在邊境地區挑起各種事端,使得秦軍總不能專心對敵,必須留出足夠多的精力來防備它。
看來,有必要對北明實施一次懲罰性的軍事打擊,
於是,朝廷置齊國居間調停(多半也是拉偏架)不顧,從漠南、漠北、河北三地抽調四萬餘步騎,火炮一百餘門,陸續朝遼東彙集。
卻未曾想到,北明見秦軍勢大,陸續撤離了侵佔的府縣堡寨,返回朝鮮西北境內和鎮州,憑藉山高林密的地理地勢,與秦軍展開拉鋸戰。這一打,就是持續三年多,至今也未停歇。
乾元四十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