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前往長安(下)(第2/2 頁)
心裡不由自主地升起了疑惑:不知道現在的長安是否像《三國演義》裡描述的那樣凋敝殘破,但如果長安真的像《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樣殘破不堪的話,以董卓的性格,會捨棄繁華的洛陽而遷都到殘破的長安嗎?
一行人沿著官道,一直向西邊走去,並且在日落之前,一座不大的城池出現在了他們的眼前。
這座城池,是洛陽西邊數十里外的小縣城——谷城。
這座小縣城雖然不大,但在落日餘暉的映照下,卻充滿了安樂祥和的氛圍。
只見農人哼著小調,趕著耕牛回家,遠處的村莊中炊煙裊裊,而官道上的行人商旅都加快了腳步,希望趕在城門關閉之前進入城中。
羅昂的隊伍行進在官道上,經過了兩輛馬車組成的一支小小隊伍。
沒過多久,他們終於趕在城門關閉之前進入了城中。
城中縣令聽說燕侯來到,立刻趕來迎接。
不久,眾人便在縣令的親自引領下,進入縣城中的驛館,並且休息了下來。
正當羅昂準備領著宋憲和張合去城中找個酒館吃飯的時候,縣令卻又回來了,一臉諂媚地對羅昂說道:“燕侯大駕光臨,小縣蓬蓽生輝啊!”
羅昂笑道:“縣令不必客氣。我也不過是路過而已,你不必這麼緊張。”
縣令唯唯諾諾地對羅昂說道:“下官已經在縣衙準備好了酒宴,還請燕侯賞光。”
羅昂聞言,感到不好拒絕,又覺得正好是吃晚飯的時候,白白送上門的一桌酒宴,不吃白不吃,道:“縣令倒是想得周到啊!也好,我們走吧。”
縣令大喜,拜道:“下官為燕侯引路。”
夜深了,羅昂、宋憲、董媛和張合才在縣令的相送下,回到了驛館。
那縣令一臉恭謹地站在門口,一直等到羅昂、宋憲、董媛和張合都進入了驛館之後,他才領著手下幾個衙役返回縣衙而去。
羅昂被夜風一吹,酒意頓時消散了大半。
第二天一大早,羅昂、宋憲、董媛和張合便在谷城縣縣令的相送下,離開了谷城,繼續西行。
臨近中午的時候,隊伍穿過連綿的村莊和農田,來到了長安城外。
頓時,一座規模恢宏不遜於洛陽的巨城赫然出現在眼前。
羅昂見狀,大感意外,因為眼前這座城池遠不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描繪的那種凋敝景象。
雖然長安的官道不像洛陽的官道那樣熱鬧繁榮,但整個城市給人的感覺還是頗有氣勢的,與凋敝荒蕪絕對格格不入。
羅昂看著眼前的現狀,很快就明白羅貫中是根據前朝的一些歷史記載,再加上自己的想象。
在古代,農業問題必然影響經濟,因為只有充足的糧食才能保證供養足夠的人口,而只有足夠的人口才能令商業繁榮起來。
隨著農業的衰退,關中人口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這使得關中的經濟不僅多年難有進展,而且還處在不斷的倒退之中,因此單靠關中的城池,已經很難供養龐大的人口和保衛京城的軍隊了。
而從外地轉運糧食入關中,道阻且長,難度遠非現在可以想象,每運十擔大米最終只有一擔能夠運入關中,損耗極大。
這對於整個國家來說,是一項極為沉重的負擔。
與此同時,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迅猛,越來越繁榮。如果定都洛陽,則那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在這種背景下,遷都洛陽自然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當然,經濟上的因素並非劉秀定都洛陽唯一的原因,這還與當時的政治軍事、局勢和劉秀崛起的根據地都有關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