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第2/2 頁)
入&ldo;國家&rdo;和&ldo;國民&rdo;的概念,把國民和國家捆綁在共同生存的精神支柱上,形成軍、民、國一體化的&ldo;天皇的國家軍隊&rdo;。
陸軍
1889年,陸軍發布《野戰教範條例》,提出炮兵是戰場&ldo;主兵&rdo;的概念。炮兵作為未來戰爭的&ldo;戰鬥骨幹&rdo;開始在軍事思想中定位,推動了炮兵兵種空前發展的勢頭。陸軍野戰教範採用歐洲炮兵炮術戰法,炮兵學校講義匯入&ldo;彈道學&rdo;課程,聘請義大利武官布拉加尼講習彈道學,開創了日本彈道學理論基礎。彈道學科理論不但在陸軍廣泛採用,也是當時海軍艦炮唯一的彈道理論教程。此後,日本武田大佐又提出了本國的彈道學理論,在陸海軍炮兵中推廣。炮兵彈道學的應用,使日軍炮兵發展迅速,一舉跨入炮兵先進國家行列。
日本陸軍的炮兵制式,採用野炮還是山炮,在軍中出現過嚴重意見分歧。野炮論者小川又次中將強調&ldo;炮火威力優先論&rdo;,山炮論者德國教官梅克魯主張&ldo;炮械機動性優先論&rdo;。兩人在東京炮兵將校研究會上力陳己見、互不相讓,最終陸軍大臣大山嚴折中了雙方的觀點,採用了野炮和山炮混用方案。日清戰爭中,師團炮兵聯隊混用野炮、山炮,獲得良好的戰果,證明野炮和山炮混合使用具有火力和機動性兼備的戰術功能。雖然9厘米臼炮、15厘米臼炮、8厘米加農炮、9厘米加農炮、12厘米加農炮等中大口徑炮械,也有少數參加日清戰爭的記錄,但這些炮類沒有留下值得讚譽的功績。反倒是小口徑75厘米馬馱可分解山炮、75厘米馬拉野炮在戰爭中戰果顯著。
近代早期炮械受火藥技術的限制,炮彈射出後硝煙瀰漫,極易暴露炮隊位置,為此炮兵不惜採用暴露自身,先發制人的手段,先於對手進行炮擊,頗有成效。日軍炮彈多採用榴霰彈,以殺傷敵軍地表目標為目的,彈內攜帶新式起爆引信,彈頭在到達敵陣地上空時爆炸,能有效殺傷地表敵軍,成為炮兵制敵的一大優勢。榴霰彈的威力震撼,被清軍謂之&ldo;天彈&rdo;,日軍大炮一響,清軍陣地計程車兵就會立即出現恐慌和動搖。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