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3/4 頁)
鬥,流血犧牲。” 法國外交大臣對拿破崙抱怨道。俄國私下同意站在奧地利一邊。因此,頗有遠見的梅特涅力勸弗朗西斯暫忍胯下之辱,與法國簽訂和平條約,爭取時間,等待時機到來。他的這個勸告和亞歷山大私下對他母親說過的那番話不謀而合。“我們的原則並沒有改變,”梅特涅對弗朗西斯說,“但我們必須面對事實,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只有保留力量,等待時機到來,同時逐步地做好一切準備。” 和法國人簽訂和平條約是權宜之計,目的是有朝一日徹底推翻法國入侵者。
法國的可靠同盟波蘭,已經向法國大軍輸出了成千上萬的自願軍,目的是今後在自己國家獨立的問題上能夠得到拿破崙的恩准,可拿破崙卻私下通知香巴尼,他對波蘭問題另有打算,香巴尼後來將此事透露給了科蘭古②:
皇帝陛下不僅不願意看到波蘭的再生——這和他的意願相去甚遠,而且他有意和亞歷山大一起盡一切可能消除波蘭人心靈中對這一願望的記憶。皇帝陛下所要做的是使“波蘭”和“波蘭人”這些詞彙不僅從談判桌上消除,而且從歐洲的歷史上消除。
這些想法在拿破崙後來的行動中表現了出來。
在談判結束之前,普魯士國王就暗中尋求能重整旗鼓對付法國人的同盟,特別是與俄國同盟。他在給亞歷山大的信中寫道:“如果您能從自己國家的利益出發,調整您現行的外交政策,宣佈俄國反對法國的話, 陛下,形勢將會如何不同啊!”雖然小心謹慎的亞歷山大現在拒絕和任何國王聯絡,形勢依然非常明朗:眼下,普魯士、俄國和奧地利都不準備和法國在戰場上一爭高下,而是為將來做好準備;為此,在梅特涅的勸說下,奧地利國王弗朗西斯只能忍辱批准“臨時”的和平條約——第二次多瑙河戰役就此告終。
經過幾周的談判和討價還價,1809年14日,雙方在肖恩布魯恩宮簽訂了和平條約;奧地利割地42;000平方英里,戰爭賠款8;500萬法郎;而且奧地利必須將軍隊人數限制在15萬人以下。
儘管法國萬般威逼, 弗朗西斯總算保住了王位,只是權力大大削弱了,奧王為此十分氣惱。俄國沙皇由於沒有分到波蘭的加利西亞而覺得受到了背叛和欺騙,而普魯士國王更加堅定了打垮法國和拿破崙的決心。拿破崙在瓦格拉姆平原上“勝利”結束了第二次多瑙河戰役,但同時也為他自己最終的滅亡埋下了種子。
拿破崙之所以在談判中對奧地利拼命施加壓力,是因為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準備派兵在比利時和荷蘭海岸登陸。英國的軍事行動一旦成功,將使拿破崙腹背受敵,難以招架。因此,他要預先給大不列顛的盟友一個精神上的下馬威——這樣,英國軍隊即使登陸,也將得不到來自柏林或維也納的援助。
英國箭在弦上的架勢使拿破崙的帝國深感不安,這種恐懼是來自奧地利的威脅無法比擬的,同時也使法國政府發生了從未有過的分裂。
這一切發生在上一年(1808年)的冬天,富歇向政府報告英國有軍事準備的動向,這個報告被海軍上將德克里斯和陸軍大臣克拉克否決了。對拿破崙無限忠誠,卻膽小怕事、謹小慎微、優柔寡斷的首相康巴塞雷斯受到眾大臣的全力支援,也否決了富歇的報告。是富歇又在捕風捉影,還是他另一個陰謀的前奏?在巴黎,甚至沒有人信任富歇的鄰居或同事。
可是,幾個月之後,越來越多的報告證實了富歇的判斷正確,克拉克也同意在斯凱爾特河沿線展開一系列的戰役,德克里斯則派出了海岸巡邏艦——但僅此而已。
第三十章 瓦格拉姆(6)
1809年5月16日,拿破崙在維也納釋出敕令,廢除教皇世俗權力,宣佈將教皇領地併入法國;接著在7月6日,拿破崙綁架了曾將拿破崙逐出教會的教皇庇護七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