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第1/3 頁)
被俘的竇建德被帶到了李世民面前,李世民問他:&ldo;我們打王世充與你何干,你何苦大老遠地來這裡犯我兵鋒?&rdo;竇建德說:&ldo;今不自來,恐煩遠取。&rdo;‐‐反正我們遲早都會打一仗,即使我不來,恐怕將來你也要去找我麻煩,既然如此,何不早些決一雌雄?竇建德本來是為了救援王世充,沒想到自己比王世充更早一步落入敵人手中。圍城打援的極致,大概也就是如此了吧。虎牢關之戰可說是唐朝開國之初非常經典而且精彩的戰役,經此一戰,唐基本上平定了天下。
押解到長安之後,竇建德被李淵直接殺掉了,因為他沒有得到李世民的許諾,李淵殺起來也就沒什麼顧慮了。可惜竇建德屢戰屢勝,最後敗在了一個遠比自己年輕的人手中。
另外,想說說我對虎牢關一戰的看法,如果凌敬的建議被採納又如何呢,竇建德能贏嗎?暫時將這個放一放,先說一下當竇建德沒來支援王世充的時候,王世充一定這樣想過:竇建德來了就可以擺脫困境了。當唐、夏尚未開戰之時,有誰能預言到後來的這個結果?當時的情況是,唐、鄭相持已久,無論誰的日子都不好過,而夏軍無論怎麼說都比他們的情況好些,而且還是在新破孟海公之後,士氣高漲‐‐雖說這也容易導致驕兵,而從夏軍後來的行動中看到,他們還是很小心的,甚至佔著人數上的優勢,都不敢輕舉妄動,因此夏軍最後失敗,&ldo;驕兵&rdo;這一條基本可以免談。我想要在當時投票的話,很多人都會投夏而非唐勝。而人數上的問題,中國從來就不乏以少勝多的戰例,但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否則哪裡又有什麼&ldo;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rdo;這樣的說法?以少勝多畢竟還是少數。當夏軍浩浩蕩蕩奔赴而來的時候,便是主帥李世民,心裡都未必沒怕過。這是人之常情,要是真不怕的話,那才是有了問題。但李世民性格上超常的地方,也就在於他更堅忍。自然,如果戰敗了的話,這個詞就多半要換成了固執或是其他的詞了。其實有才的人多半都很固執,剛愎自用的多,虛懷若谷的少。李世民後期的納諫則另當別論。當此之時唐軍之中有人勸他回軍,其實這絕對是正常思維,而主戰派的意見則有些超常了,在常人眼中用瘋狂來形容都不為過‐‐也對嘛,李世民的確是天才,天才都有點瘋狂。如果一旦撤軍的話,對於唐來講損失太大了,白來一趟不說,花費這麼大的力氣卻什麼便宜都得不到。李世民決定分兵拒之,絕非是忽略自己的劣勢而貿然出兵,如果有兵的話相信他一定不會只帶三千多人,只是當時能分出來的有限,而且又是要爭分奪秒地去爭虎牢關,哪還顧得上這些?只要佔得虎牢關,再慢慢派人來支援也不晚。因而這三千人可說是先頭部隊,後來當然是有援軍的。但是最後唐夏比例又是多大呢?如果是一萬對十萬,相差比例這麼大,任誰都會有所懷疑的。但若說以一對十則必敗,即&ldo;一&rdo;的一方勝利機率是零也未必(機率論中幾乎沒有零機率的事件。比如拋硬幣,只要硬幣沒做手腳,是正是反機率都不會是0和1),即使你認為有十足的把握,也只能說機率很小而已。因為從理論上講,什麼都是有可能的。比如平地摔跤,本人就曾摔過,如果不是親身經歷,我也不信。機率就算極小也都是有可能發生的,貓叫綜合症的發生機率只有十萬分之一,四捨五入基本可以算是零,但就是有嬰兒得這種病。一個人打十個人,勝利的機率怎麼也大於十萬分之一(如果此人武功極高機率則大大提升),怎能肯定其必然不可能發生呢?數學上講的都是這樣,何況歷史又從來都不是按照數學規律來發展的。至於說十萬人殺也殺不過來‐‐如果仗是這樣打的話,當然殺不過來,可是又有哪場戰鬥需要把人都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