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首輔氣死了!(第2/3 頁)
是被大家所習慣的,一場戰爭至少也要半年到一年的功夫,不論敵我雙方,都需要時間整編隊伍,籌劃補給、運送糧草,至於說攻城守城……一場仗打個一兩個月那也非常的正常,尤其是攻城這邊,沒有半個月一個月,把城市團團圍困,斷了城裡人的糧草,那是很難破壞城門,把這座城打下來的。
但大家也都知道一件事,那就是買活軍從來不遵從這種速度,買活軍做什麼事都非常的快,他們說要運遼餉,便當真是準點足額地運到,讓遼東的戰局大有緩解,他們要收納遼東百姓,登萊便立刻可以望見遠方天邊帆影處處,無數流民從自己的家鄉,從建賊的莊子逃到獅子口,逃到東江島,或者被暫時安置到高麗去,或者是立刻就被接走……不到一年時間,遼東原本逐漸危急的局勢,竟一下企穩了!朝廷也一下從喘不過氣的遼餉中恢復了過來,甚至久違地感覺到了一種闊綽!
是,這種感覺是可以用闊綽來形容的,僅僅是遼餉這裡緩了一手,財政便有餘力減免動盪不安的川蜀、關隴等地的賦稅,並且對關隴等地派出得力的欽差大臣賑災——總算是有錢賑災,而不是隻能陰陽怪氣地在奏摺裡說什麼‘奈何饑民不明大義,不肯原地就死’了。求活是每個人的本能,能賑災的欽差誰不知道?但沒錢沒糧的,到了那裡也只是乾著急,只能準備鎮壓必然的起義,除了在奏摺裡說幾句怪話,還有什麼辦法呢?
去年關隴依舊旱得厲害,但這一次朝廷至少可擠出一些紮實的糧米,並交給帝師孫大人前去賑災,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去年秋後闖賊少見地沒有怎麼鬧事,家家戶戶都忙著種土豆——這東西是買活軍那裡傳出來的,雖然買活軍也在報紙上解釋了為什麼不能自留種,但同一篇文章裡也介紹了土豆的產量,以及耐旱、耐寒的特性……快餓死的老百姓,哪管這麼多?報紙上談到土豆沒有多久,便有祖籍關隴的官員,派人喬裝進入買活軍霸佔的領土,買了上千斤土豆,也不管大小,反正都當種糧看待,千辛萬苦地送回了關隴去。
在如今的天下,資訊的傳遞,幾乎僅限於城市,村子裡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到現在還在過萬曆年的還有很多,但新作物和新技術的傳播,又比資訊在城市間的傳遞快了太多太多。那篇和土豆相關的文章,幾個月間就連山溝溝都貼了,百姓們口耳相傳,幾百個大錢買一個土豆也是願意的,凡是有炕的人家至少都買了一個,在炕上渥著,小火燒著,把芽悶出來,再分開種植,硬生生地是用炕溫養了更多的種子——有了這個盼望在,去年闖賊鬧起來的聲勢都沒那麼大了。
到了今年,三月裡許多人就分了一兩畝地,種了土豆下去,只要土豆真如買活軍所說,一畝地能產個三千斤——哪怕是一千斤也好哇!今年便是還那麼旱,至少,至少也不會死那麼多人了吧……
一個買活軍,還未歸順朝廷,卻已有了盤活全域性的味道,各處都顯得滋潤了起來,沒有從前那麼侷促了,那段時間,閹黨是很得意的——這不是他們與買活軍勾連,焉有如此振奮中興之勢?而西林黨人們相聚之時,則多數只能酸溜溜地議論著謝六姐的短視——竟真被閹黨給哄住了!真因為朝廷緩過氣之後,不會收拾他們嗎?
直到買活軍收服雞籠島十八芝的訊息傳來,朝廷眾人才彷彿從短暫的美夢中清醒了過來:十八芝也是久已成名的人物,談到東南海域一次,便要頭疼一次,對他們的招撫也是西林黨和閹黨罕見沒有對抗的一個決策。如今二賊併為一賊,這顯然是個極為不祥的訊號,如此一來,雞籠島、長溪縣在海峽兩側彼此呼應,儼然是鉗制住了這條水道,而不論是天港水師南下,還是福建水師北上,都不再如為從前那樣從容了,在透過水道時必須時刻防備敵襲,完全失去了主動。
朝中明白事理,尤其是對海務有一定見解的眾臣,都在醞釀奏摺,提醒朝廷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