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八皇子臨危受命(第1/2 頁)
尹坤等人利用這一樁樁一件件的事引起民憤。
一時間幾乎所有人都在說太子難當大任,就連宮外清源樓裡都聚集了各方趕來的學子和有才之士,紛紛寫上請願書,求陛下廢黜太子,另立新君。
清源樓是先祖在世時建的,當年先祖于山陰遇難,遇一上京趕考的書生捨命相救,與對方交談之下發現這書生談吐不凡,見地深遠,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為大用。
他們在山上躲藏沒有吃食,對方將自己的口糧給他,又幫自己引開了追兵。
後來羽林衛救駕,將重傷的先祖護送回京,兩人就此陰差陽錯分開。
先祖一直記著對方的恩情幾番尋找,知道那人是上京趕考的書生,但是名字什麼的他都不清楚。
那書生說自己要進京城幹一件轟動的大事,先祖知對方才學定能一鳴驚人,便讓人幾次留意。
可十年都沒有找到過書生,書生也成了先祖的心結。
又一年科舉,一考生答卷時痛批朝政與官員徇私舞弊任人唯親,將題卷以請願書的形式向上提交,先祖自負,雖知錯誤卻不願意承認,因此事震怒,下令將這以下犯上的考生處以絞刑。
先祖只是聽人說了那請願書的內容,過了許多時日他又一次從夢中驚醒,想起了十年前那個捨命救自己的書生,想到他神采奕奕的告訴自己,他要考取功名,拿到官身之後要平這世間不正之世。
先祖思及至此,便讓人將那書生的請願書拿來一看。
當看到那染著血的字跡時,他一眼便認了出來,這便是當年救自己的書生寫過的字。
當初那書生引追兵離開時將自己愛不釋手的書卷留給了先祖,讓先祖代為保管,說自己會來找他要回,這些年先祖將那書卷翻了又翻,早就已經將書生的字跡銘記於心。
一眼看到便認了出來。
可為時已晚,書生早就已經死在了帝王的震怒下,富有滿腔熱血和報復的書生到底遭遇了什麼才在科舉時以血寫書,訴說世間種種不公,他本以為自己此舉能讓上位者看到,可沒想到上位者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
那個相信人間正義的書生,在死後終於迎來了本該屬於自己的正義。
先祖肅清朝廷蛀蟲,重審不公之案,釋放誤判的罪犯,以書生名字修建清源樓。
書生名為方清源,清源取自‘正本清源’,先祖也以清源樓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再犯錯誤。
自此之後,只要有百姓聚集在清源樓為民請願,這呼聲便能直達聖聽。
燕鶴行回京之後推行的鳴冤鼓也是用清源樓作為依據說服的燕景鴻,兩個本質上的意義都相同,都是為了能讓高位者傾聽民眾的聲音,只有知道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才能做讓百姓信服的好君主。
然而現在,幾乎所有百姓的呼聲都一致,他們在求陛下另立新君。
負責清源樓的執筆官寫了一封接著一封的請願摺子進宮,每一封請願摺子後面都附著千百人的簽名。
“陛下,所有人都在提醒陛下不要犯錯誤,難道百姓們的呼聲陛下也要視而不見嗎?”
尹坤和尹國公左一個陛下右一個不要犯錯誤,可是到底誰才是錯誤的,燕景鴻又不是看不出來。
他閉著眼睛不看不聽。
尹坤和尹國公看著燕景鴻這油鹽不進的樣子,很是無奈。
他們這幾日有意讓燕景鴻醒過來,除了要問他玉璽和兵符的去向,還有就是想要讓他自己摒棄燕鶴行。
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燕景鴻曾經做過一次錯事,已經讓自己與太子之間生了嫌隙,這一次他無論如何都沒有聽他們的挑唆。
哪怕請願摺子堆滿了桌案,燕景鴻都沒有看一眼。
燕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