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南樂城下摩拳擦掌,背信棄義鬼子遁逃(第1/3 頁)
時間回到1937年深秋,南樂縣的天空佈滿了陰霾,隨著倭寇鐵蹄的無情踐踏,這座寧靜的古城於11月不幸失陷。
然而,倭寇的侵略步伐並未在此地長久停留,或許是因為南樂縣並非軍事上的必爭之地,不久之後,倭寇便如潮水般撤離了這片土地,留下了一片狼藉與滿目瘡痍。
宋將軍,姜無發那邊一位英勇善戰的將領,得知此訊息後,迅速調集麾下精兵,把握住了這難得的時機,將南樂縣重新收復。
然而,由於南樂縣的戰略位置並不突出,宋將軍在收復後僅留下了兩百人的保安隊駐守,且未配備重武器,僅以輕便的槍械和堅定的意志守護著這片土地。
時間轉瞬到了第二年2月,春寒料峭之中,這兩百名保安隊員展現出了驚人的抗倭熱情。
面對再次來襲的倭寇,他們毫無畏懼,在南樂縣城內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巷戰,硬是用血肉之軀阻擋了鬼子的步伐長達半日之久。
然而,在撤退途中,他們又不幸遭遇了倭寇的伏擊,儘管英勇抵抗,但終究因寡不敵眾,幾乎全軍覆沒。
這一幕悲壯的抗爭,真可謂可歌可泣,展現了華夏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
倭寇重新佔領南樂縣後,其暴行更是罄竹難書。
它們在這片土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無辜平民的生命如草芥般被踐踏,無數民房在熊熊大火中化為灰燼,南樂縣人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深重苦難之中。
然而,中華民族從來都不乏英勇無畏之士。
在我方組織的領導下,南樂縣人民沒有被倭寇的暴行所嚇倒,反而更加堅定了抗倭的決心。
他們積極組建抗倭武裝,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就地開展游擊戰爭,給倭寇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其中,河北民軍第一路第四支隊便是當地我方組織領導的第一支抗倭武裝。
這支隊伍英勇善戰,紀律嚴明,深受南樂縣人民的擁戴。
1938年4月,當侵華倭寇將大部分兵力從直南各縣撤出時,四支隊抓住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一舉收復了清豐縣城,並秘密轉移到南樂縣近德固村駐紮,為攻打南樂縣城做足了準備。
經過精心策劃和周密部署,四支隊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對南樂縣城發起了突襲。
他們憑藉著英勇無畏的精神和靈活的戰術,成功摧垮了偽政權,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為南樂縣人民帶來了希望與光明。
到了1940年初,南樂縣及其周邊各縣,已經被我軍所掌握。
然而,好景不長。
隨著開掛李雲龍的出現,倭寇將戰略重心逐漸轉移到我軍身上。
大量倭寇從南方北調而來,湧入了南樂縣,南樂縣再次落入敵手。
南樂縣人民再次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自山屯寧次上任華北方面軍總司令以後,它實行了治安區、保甲連坐制等一系列惡毒措施,壓榨和迫害淪陷區人民。
治安區即敵佔區,倭寇在這些區域建立了各種偽組織,並實行嚴格的統治和奴役政策。它們透過強迫勞動、徵收高額稅費等手段,對淪陷區民眾進行大肆掠奪壓榨。
同時,倭寇還推行奴化教育,試圖從思想上控制民眾。
準治安區即敵我爭奪的游擊區,倭寇對這些區域進行“蠶食”政策,逐步將其轉化為治安區。
它們透過修築封鎖溝牆、築碉堡、製造無人區等手段,防止我軍的深入活動。
同時,倭寇還採取屠殺和懷柔政策並用的手段,試圖瓦解抗倭力量。
非治安區即敵後抗倭根據地,是倭寇重點打擊的物件。它們在這裡實行“三光政策”及囚籠政策,企圖消滅抗倭武裝和摧毀抗倭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