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第1/2 頁)
這一段時間裡,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主力以及晉冀魯豫野戰軍陳賡(1955年授銜大將)、謝富治、楊勇、蘇振華(三人均於1955年授銜上將)等人的部隊,取得了共殲敵萬餘人(其中華東野戰軍參戰部隊殲敵萬人),破路400餘公里(其中華東野戰軍參戰部隊破路200公里),解放許昌等城鎮50餘座的大勝利。應當特別一提的是,陳賡部隊後於1949年暫歸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指揮,陳賡曾經因軍事部署與產生三次重大的分歧。在毛澤東的支援下,陳賡的正確意見最終得到了實現。而此次平漢路戰役,他對粟裕的指揮是全面支援的。兩人從這裡開始,建立了長久深厚的戰鬥友誼。
華東野戰軍的代表--粟裕(6)
三、華東野戰軍(三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人民解放軍將帥中第四個集大方面軍黨政軍最高職務於一身的將領。
1948年5月,粟裕被中央軍委任命為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前委書記,更加實際擔負起野戰軍黨、政、軍的全面領導責任,是人民解放軍將帥中除彭德懷、、陳毅之外,第四個集方面軍黨政軍最高職務於一身的將領。這期間,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創造了使人民解放軍爬過解放戰爭山坳的豫東戰役、三大戰役序幕的濟南戰役以及參與指揮了淮海戰役。10月23日,部署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作戰任務的《淮海戰役預備命令》,是粟裕以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的名義頒發的。11月6日,粟裕&ldo;機斷專行&rdo;,指揮華東野戰軍全軍提前兩天正式發起了淮海戰役。此時,淮海戰役總前委尚未成立,中原野戰軍政委、第一副司令員陳毅收到粟裕建議兩個野戰軍統一指揮的電報後,致電中央軍委,表示:&ldo;唯因通訊工具太弱,故請軍委對粟譚方面多直接指揮。&rdo;
1949年2月1日,華東局組織的華東慰問團在徐州召開慰問大會,慰問剛剛取得了淮海戰役勝利的華東野戰軍全體將士。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代表野戰軍全體將士接受了慰問團授予的錦旗,並發表了講話。
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粟裕仍任野戰軍代理司令員兼政委、前委書記。同時,粟裕成功地主持了第三野戰軍的整編,並以代司令員兼代政委名義頒布第三野戰軍改編命令。命令如下:
《公佈第三野戰軍兵團、軍、師、團編制序列番號命令》
(1949年2月9日)奉中央軍委命令:為適應今後新的戰爭形勢需要與全國統一建軍要求,決定全國野戰軍統一序列番號,原西北野戰軍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改為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改為第三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改為第四野戰軍,並於各野戰軍下分編成數個兵團,下屬各縱一律改為軍,旅一律改為師的番號,並依野戰軍序列番號全國統一兵團軍師團的番號。茲將本野戰軍兵團、軍、師、團編制序列番號公佈如左(下):
甲、各縱改為各軍及兵團編組序列番號:
(一)、原2縱改為21軍,3縱改為22軍,4縱改為23軍,另以原35軍與原魯中南縱隊合編,統編為35軍,並以上述各軍統編為第七兵團。
(二)、原6縱改為24軍,7縱改為25軍,8縱改為26軍,另以原何基灃部與江淮軍區獨立旅34旅合編,統編為34軍,並以上述各軍統編為第八兵團。
(三)、原1縱改為20軍,9縱改為27軍,12縱改為30軍,另以原張克俠部與原渤海縱隊合編,統編為33軍,並以上述各軍統編為第九兵團。
(四)、原10縱改為28軍,11縱改為29軍,13縱改為31軍,並以上述各軍及兩廣縱隊(仍保持原番號不變),統編為第十兵團。
乙、各軍以下師、團番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