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第1/2 頁)
美國出兵朝鮮與臺灣,使中國東北和東南兩個方向都受到嚴重的軍事威脅,中國所面臨的軍事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而東北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工業中心,戰略地位更為重要。中央冷靜地分析了新形勢,認為朝鮮戰局已趨複雜化,美國很可能繼續擴大戰爭,甚至攻擊中國東北地區。因此,中央領導人審時度勢,決定推遲解放臺灣的時間,將主要戰略方向由東南轉到東北。
7月7日,受毛澤東的委託,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周恩來主持召開了第一次國防會議,討論朝鮮局勢和國防問題。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中南軍區暨第四野戰軍司令員、總後勤部部長楊立三、總政治部副主任蕭華、海軍司令員蕭勁光、軍委鐵道部部長藤代遠、軍委作戰部部長李濤、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炮兵副司令員蘇進等參加會議。周恩來首先傳達了毛澤東和中央對形勢的估計和成立東北邊防軍加強邊防,必要時出國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的決定。並且說明一旦邊防軍參戰,&ldo;改穿志願軍服裝,使用志願軍旗幟&rdo;。3然後提出了東北邊防軍所轄部隊、人數、指揮機構等方面的安排,並以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會議對這些做了初步的決議後於當天報毛澤東,毛澤東在當日24時批示:&ldo;本日會議決議事項同意,請即按此執行。&rdo;4中央軍委隨即開始著手實施各事項。
7月10日,在增加了第四野戰軍暨中南軍區第三政治委員譚政、第四野戰軍暨中南軍區參謀長趙爾陸、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賀晉年、第四野戰軍暨中南軍區炮兵司令部司令員萬毅等四位與會人員後,周恩來再次召開保衛國防問題會議,對第一次會議的決議內容略加修改,其中除以粟裕為司令員兼政委外,又增設蕭勁光為副司令員,蕭華為副政治委員。5同一天,周恩來致電東北軍區司令員高崗,通報了會議的部分內容:&ldo;為加強東北邊防準備,軍委已決定13兵團及42軍與炮兵第1、2、8三個師等調至東北本溪至安東、通化至輯安線集結待命。&rdo; 6
7月13日,周恩來將《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的正式稿上呈毛澤東,並附信說:&ldo;此決定系根據兩次會議商定寫成的。第一次會議草成之決定,業經主席批准,著手實施,嗣譚政、趙爾陸、賀晉年、萬毅四同志來到開第二次會議,略加修改,遂成此稿。現繕好送閱,請主席再次批准,交總參謀部作為各項實施之根據。&rdo;7毛澤東批示:&ldo;同意,照此實行。&rdo;8這一天,中央軍委正式頒布了《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確定:
抗美援朝第一司令員人選(2)
(一)抽調第13兵團(第38軍、39軍、40軍),第42軍,炮兵第1師、2師、8師和一定數量的高射炮兵、工兵、戰車部隊組成東北邊防軍。這些部隊最遲於8月5日前抵達指定地點,完成集結。
(二)以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蕭勁光為副司令員,蕭華為副政治委員,李聚奎為後勤司令員。
(三)以15兵團領導機關為基礎組成13兵團領導機關,以鄧華為司令員,賴傳珠為政治委員,解沛然(解方)為參謀長,杜平為政治部主任。
新中國建國時期的粟裕。組建東北邊防軍,在東北邊境地區預先集結部隊,是中央與軍委在戰略上的明智之舉,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爭取了軍事上的主動權。從《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可以看出,東北邊防軍司令部機關和13兵團的兵團機關同時建立,明顯是兩級機構。東北邊防軍是應韓戰而預先籌劃組建的戰略方面軍,與一般性質的邊防部隊截然不同,其部隊的組成是從全國其他野戰軍中抽調而來的。13兵團抵達東北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