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第1/2 頁)
就在粟裕於10月23日頒布《淮海戰役預備命令》,即將發起淮海戰役的時候,中原野戰軍領導人陳毅、率領中原野戰軍四個縱隊先後攻克鄭州、開封,並於10月下旬到達徐州附近的蕭縣地區。粟裕分析戰場態勢,認為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將由戰略上配合作戰,發展為戰役上協同作戰,淮海戰役的規模也比原來設想的要大,必須建立統一的指揮體制,才能協調作戰行動,最大限度地發揮兩大野戰軍的整體威力。於是,他在10月31日給中央軍委、陳毅、、華東局、中原局的電報中建議:&ldo;此次戰役規模很大,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rdo;
中央軍委於次日復電同意:&ldo;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rdo;。陳毅、也於11月2日復電,表示:&ldo;本作戰我們當負責指揮,唯因通訊工具太弱,故請中央軍委對粟譚方面多直接指揮&rdo;。在此基礎上,中央軍委又於淮海戰役正式發起10天後的11月16日決定,由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統一領導和指揮淮海前線作戰和支前工作。
就這樣,淮海戰役的統一指揮問題很快解決了。粟裕的建議幫助中央軍委解決了當時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初期參加淮海戰役的部隊,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15個縱隊、暫歸他指揮的中原野戰軍第11縱隊共有16個縱隊,而陳毅、率領的中原野戰軍一部只有4個縱隊。中原野戰軍僅僅是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按照慣例,在一次戰役中,幾支部隊聯合作戰,一般是主要方向上的指揮員指揮次要方向上的指揮員,先打響的部隊指揮員指揮後打響的部隊指揮員,兵員多的指揮員指揮兵員少的指揮員。在中央軍委還沒有做出由誰統一指揮的決定以前,粟裕主動提出由陳毅、統一指揮的建議,對於順利解決南線決戰的指揮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而蔣介石的統帥部,從10月22日提出由白崇禧擔任國防部蚌埠指揮所主任,到11月10日指令杜聿明到徐州擔任徐州&ldo;剿總&rdo;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用了近20天時間,即淮海戰役發起4天以後,才勉強解決了徐蚌會戰的統一指揮問題。
淮海戰役第一功臣(上)(8)
淮海戰役發起以後,粟裕分析全國戰略態勢,認為南線戰略決戰的條件已經成熟。此時,遼瀋戰役已於11月2日結束,人民解放軍在數量上也取得了優勢。粟裕認為:&ldo;現在東北全境已經解放,解放戰爭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要從這個角度來考慮仗怎麼打,怎樣能更快地給蔣介石以決定性的打擊。&rdo;1948年11月8日,他與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張震致電中央軍委,估計蔣介石可能採取兩種方針:&ldo;第一,以現在江北之部隊,再加上由葫蘆島撤退之部隊,繼續在江北與我周旋,以爭取時間,加強其沿江及江南及華南防禦。第二,立即放棄徐、蚌、信陽、兩淮等地,將江北部隊撤守沿江,迅速鞏固江防,防我南渡,並爭取時間整理其部隊,以圖與我分江而治,俟機反攻。&rdo;他認為如果解放區對戰爭還能做較大支援,則以迫使敵人採取第一種方針更為有利。因此向中央軍委,陳毅、並華東局、中原局建議:&ldo;我們在此次戰役於殲滅黃(百韜)兵團之後,不必以主力向兩淮進攻(新海敵主力已西撤),而以主力轉向徐(州)固(鎮)線進擊,抑留敵人於徐州及其周圍,爾後分別削弱與逐漸消滅之(或殲孫兵團,或殲黃維兵團)。同時以主力一部進入淮南,截斷浦蚌鐵道,錯亂敵人部署與孤立徐、蚌各點敵人。為此,在戰役第一階段之同時,應即以一部破壞徐蚌鐵路,以阻延敵人南運。&rdo;這就是使&ldo;小淮海&rdo;發展到戰略決戰&ldo;大淮海&rdo;的關鍵建議‐‐&ldo;齊辰電&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