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第1/3 頁)
毛澤東:粟裕可以領元帥銜(4)
從&ldo;立有卓越功勳&rdo;來看,粟裕先後指揮華中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殲滅國民黨軍隊高達245萬,居全軍第一,佔全軍總殲敵人數807萬的近1/3。毛澤東說:&ldo;因為蔣(介石)的力量百分之八十在江北地區,消滅了他的力量,也就算打倒他了。所謂蔣政權,也就是表現在他的軍隊上。&rdo;因此,指揮所部殲滅蔣介石軍隊最多的粟裕,對推翻國民黨政權,建立新中國的功勳是巨大的。因為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一直處在國共內戰的主戰場華東與中原,是蔣介石必爭的心腹之地,所以遭到蔣介石的精銳嫡系部隊的重點進攻,而粟裕卻在中央將幹部、人員重點配備東北野戰軍的情況下,在自己所處的險惡環境中,創造出許多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蹟。粟裕指揮華東部隊建樹了我軍解放戰爭戰史上的眾多之最,他在解放戰爭短短的近四年間指揮戰役之多,規模之大,難度之巨,質量之高在古今中外顯然也是罕見的,尤其是在裝備與兵員均劣於敵軍,沒有喘息時間的情況下,以少勝多,打贏如此眾多的戰役,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粟裕在戰略上更為縮短解放戰爭程序立下了獨特的功勳。解放戰爭期間,中央的重大戰略決策實際上主要有三個:一為抗戰勝利後的&ldo;向南防禦,向北發展&rdo;的戰略方針;二是內戰初期的南線&ldo;三軍進擊津浦路&rdo;、北線&ldo;三路四城&rdo;的作戰方針;三為戰略防禦向戰略進攻階段的&ldo;南下躍進&rdo;戰略方針。這三大戰略方針,粟裕對後兩個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中央第二個大戰略方針中的南線計劃,也叫&ldo;外線出擊,向南作戰&rdo;,即晉冀魯豫、山東、華中三支野戰軍在津浦路兩側作戰。當其他兩大野戰軍指揮員遵令而行時,粟裕獨陳異議,建議依託解放區先在內線作戰,對軍委將原定的戰略方針轉變為&ldo;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到外線&rdo;的方針,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央第三個重大戰略方針有兩步:第一步由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第二步由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第一、第四、第六縱隊(組成一個兵團)渡過長江南進。粟裕建議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暫不過江,留在中原打大規模殲滅戰,並以豫東戰役成功的作戰實踐迅速開啟了中原戰局。1948年3月20日,毛澤東為中央起草了對黨內的通報‐‐《關於情況的通報》。通報中預計:&ldo;五年左右(1946年7月算起)消滅國民黨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rdo;但是僅僅過了7個多月的1948年11月14日,毛澤東在《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一文中又指出:&ldo;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rdo;實際上解放戰爭進行了3年多一點時間就基本結束了。戰爭的程序從開始預計的5年變為後來的3年,粟裕的建議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毛澤東做出解放戰爭需要進行5年的判斷,是建立在敵人江北主力尚未被殲,而人民解放軍的部分主力即過江的設想上的。如此,我軍要在短短几個月內殲滅盤踞在江北的國民黨軍主力,顯然不太可能。既打不成豫東戰役那樣大規模的殲滅戰,也就沒有隨之而來的濟南戰役的勝利和舉行淮海戰役的條件了。
因此,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第二章第9條的元帥軍銜授予標準而言,粟裕顯然有著過硬的條件。黃炎培&ldo;粟裕是可以當元帥的&rdo;之語可以說是很中肯、客觀的。
二、只爭工作、不爭職務,只爭重擔、不爭榮譽。毛澤東:解放戰爭中,誰人不曉得華東粟裕呀!
當然,元帥軍銜的授予標準除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第二章第9條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