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鐵甲鎮海,朝鮮急了(第1/4 頁)
龍江造船廠。
最大的一個作塘旁。
張千帆正滔滔不絕的向劉升解說著。
“陛下請看,這就是我們龍江造船廠建造的第一艘鐵甲艦。”
“因為在解決加裝蒸汽動力的問題前,鐵甲艦註定要比尋常戰列艦笨重一些,所以在設計上偏向厚甲重炮方向。”
“眼前這艘鐵甲艦,大小是按照二級戰列艦設計的,長63米、寬28.5米、船舷高達7.2米。”
為了方便更好地學習、吸收劉升所傳下的各種技術,目前大崋各工廠都已經革新計量工具,全面採用後世的計量單位。
故而此時張千帆為劉升介紹鐵甲艦的引數也都用後世計量單位。
“其底層甲板兩面側弦共有36門火炮,口徑都是150毫米,相當於西夷的26磅艦炮。”
“中層甲板兩面側弦共有24門火炮,口徑都是130毫米,相當於西夷的18磅艦炮。”
“上層甲板則共有18門火炮,口徑亦是130毫米。”
“此外,船首、船尾各有一門主艦炮,口徑180毫米,威力比西夷的42磅艦炮還要強一些!”
劉升看著那些炮門,聽得微微點頭。
他雖不懂得戰列艦的建造,卻也瞭解一些。
之所以將150毫米口徑的大炮安排在底層甲板,主要是為了降低炮擊時反作用力對艦船的影響。
這艘鐵甲艦有三層甲板、80門大炮,確實是達到十年後英國所制定的二級戰列艦標準了。
眼下,西洋各國二級戰列艦多半還沒這麼多火炮,更別說這戰艦還裝了鋼板。
說起來,給戰船披甲倒並非大崋首創。
事實上,早在萬曆年間壬辰倭亂時,李氏朝鮮便建造有披甲戰船,名曰“龜船”。
只不過,這種戰船本身噸位很小,只是在船身上加了穹頂式的厚鐵皮,以抵擋弓箭、鉛彈和小鐵炮為主。
在這個戰列艦和大炮橫行海洋的時代,所謂的“龜船”跟普通東方戰船相比並沒有多大區別,被大炮命中一次都可能沉沒。
甚至還因此損失了小船的靈活性。
另外,據劉升了解,日本在壬辰倭亂後,也仿造了“龜船”。
實際就是在其他戰船外面粗糙地覆蓋鐵片而已,同樣難以抵禦大炮轟擊。
可大崋建造的第一艘鐵甲艦卻不一樣。
說是鐵甲艦,實際裝的都是足夠厚的鋼板。
雖然鋼板並沒有覆蓋整艘艦船——那樣技術難度更大,也更廢鋼鐵。
但在艦船露出水面的部份,幾乎都被鋼板覆蓋。
艦首、艦尾的兩門巨炮後半部分更是在鋼鐵鑄造的炮房內,炮身還能進行一定角度轉動,可以說已經有了幾分後世鋼鐵鉅艦時代主艦炮的影子。
張千帆則繼續道:
“經過測試,這艘鐵甲艦可以承受27斤30磅以下的鐵彈近百次轟擊,而各方面效能不受影響。”
“27斤以上的鐵彈雖可以讓艦船裝甲產生明顯形變,但一般也要命中同一小塊區域十次以上,方可令戰艦受損到影響效能的地步···”
隨著張千帆的介紹,劉升對這艘鐵甲艦也有了全面的瞭解。
之後,他帶著隨行官員、侍衛等登艦看了看,發現這艘戰艦內部佈局也比龍江造船廠此前建造的那些三級戰列艦更好些。
待看完,劉升不禁讚道,“這艘鐵甲艦看著確實不錯——多久能建造一艘?”
張千帆道,“物料充足的話,至多三個月便可建造一艘。”
劉升點點頭,便()
道,“回頭我會讓這艘鐵甲艦先到海龍衛服役,繼續測試其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