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奴才與微臣的自稱;後世取士的方法(第1/3 頁)
大清位面。
乾隆對於石碑中人所說不屑一顧。
“公元2024年,離此時的大清不足三百年,怎麼可能發明出來三個時辰便能行走八千里的東西?
公元紀年是明朝萬曆八年(1580年)由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首次傳入中國的。
和珅見縫插針,抓到時機便開始吹噓,:“就是,怎麼可能有能三個時辰便能行走八千里的馬車?這後世刁民不僅不扎鞭子,還滿口胡言,簡直是鄉野刁民蠻夷。”
紀曉嵐嗤笑一聲,:“何大人,石碑之中的後世之人與你素未謀面,素不相識,為何要欺騙你?依我說,後世之人僅三百年便能研製出千里傳音的盒子,三個時辰能行八千里的飛機是後世人的本事,何大人就不要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了。”
“夠了!”
乾隆本就心煩意亂,再聽兩個人在自己身前的吵鬧,便直接朝著兩人怒喝道。
他的視線始終盯著石碑上的莊術。
從莊術身上的衣服以及他的髮型,乾隆能夠看出莊術並不是大清子民。
他便由此推斷出公元2024年,兩百年後的時代大清已經亡國了。
以大清對於百姓的思想控制,愚民力度來看,想要讓百姓重新開智少說得耗費百年光景。
然而,看到莊術的髮型與服飾之中找不出一點大清殘留的痕跡,乾隆推測大清顯然亡國超百年。
反推一下,自己已經處於大清王朝的中期,甚至中後期。
一個王朝開始出現衰弱,往往就是中期,像是大明萬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大明十六位皇帝之中的第十三位皇帝,
在位期間昏庸無能,張居正死後將張居正全家抄家。
張居正一死,萬曆皇帝從此就開始放飛自我,開始二十八年不上朝。
最後導致宦官專權,貪汙腐敗,黨內鬥爭等一系列問題,對於大明的毒害雖說不如朱祁鎮,但也好不到哪裡去。
乾隆實在不敢想象,若是大清也死亡於自己之手,石碑之中有關於自己不好的評價便會當著百姓和文武百官的面展示出來。
對於好大喜功的乾隆來說,是絕對不想看到這一幕的。
因此,現在的他特別想將高空之中的石碑擊碎。
奈何各種火器都已經試過,就是對石碑無可奈何,氣得乾隆只得死死攥緊了拳頭。
這也讓乾隆越看石碑越不順眼。
“和珅。”
乾隆忽然開口。
“奴才在。”
在大清,大臣向皇帝稱“微臣”與“奴才”是不一樣的。
‘奴才’一詞本來是北方遊牧民族之中罵人的話,後來在清朝的制度上為了區分漢人與滿人大臣。
根據規定,滿人大臣向皇帝上書之時,要自稱奴才。
漢人,蒙古人等其他少數民族大臣上書,只能用“臣”來自稱。
二者堅決不能錯亂。
後來因為科舉舞弊案子,漢族大臣馬仁龍和滿族大臣天寶同一份檄文,共同上表了此事。
因為是由滿族大臣書寫的檄文,因此在檄文書之中使用了‘奴才’二字。
最後將檄文呈給乾隆之時,他發現,檄文自稱為‘奴才’卻在檄文的落款上,出現了漢臣馬仁龍的名字。
乾隆龍顏大怒,當即便要責罰馬仁龍冒用‘奴才’自稱的事情。
但當馬仁龍解釋因果之後,乾隆知道自己冤枉了馬仁龍,但以乾隆的脾性,又不可能承認自己的錯誤。
最後,只得將錯怪到這種稱呼頭上。
他下令,以後無論是漢人亦或是滿人,都以“臣”自稱,不可自稱“奴才”
和珅此時自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