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第1/2 頁)
事實上,阿登納早在1954年倫敦九國會議上就做出了不在本土製造核武器的承諾,即便刺殺了甘迺迪也不可能明目張膽的獨立擁有核武器,可想而知,想要名正言順,只能將希望寄託在&ldo;多邊核力量&rdo;的演變上,而甘迺迪的死,正是因為他對這個問題的無視,換個角度看,他的死是中國發展核武器間接造成的。
不難想像,《沃倫報告》蘊藏著兩種可能,一種是他們證實了殺手包斯的bnd或&ldo;蓋世太保&rdo;餘黨身份,另一種是根本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在故布疑陣。
但有一點可能肯定,詹森即便得知是德國人幹的,只能暗中吞下苦果,如果擅自採取行動,引發&ldo;三戰&rdo;是小,導致中蘇再次結盟是大,那將會使美國陷入極端被動的地位,這才是甘迺迪寧願放棄&ldo;多邊核力量&rdo;轉而和蘇聯談判的真正原因,《沃倫報告》唯有無條件封存。
當然,聯邦德國的核武器之夢最終未能達成,1968年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徹底打碎了他們的願望。
甘迺迪遇刺背後的真相讓我不寒而慄,證明瞭德國人發展核武器的決心歷來已久,從未間斷過,從一個側面反映出45g≈jrp復仇行動組織深遠的歷史背景,時隔40年後今天,放眼天下,沒有核武器且足夠擁有製造核武器實力的國家,非德、日莫屬,尤其是日本,核儲備已經接近世界第一,他們暗地裡再次結盟數十年,已經發展到一個怎樣的程度?令人生畏!
再就是第三份材料,記錄了戰敗前德國在核武器研究上的歷史和被迫放棄繼續發展的原因,不僅讓我發現了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還得到了關於追殺組織的有關啟示。
文章的大部分內容早已為世人所知。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質能關係式e=c²,不論它是否是完全精確的,其意義在於從理論上揭示了原子能蘊藏的巨大能量,為後人在原子能的研究和利用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最先發現並挖掘其潛在價值的是德國科學家,他們從1932年就開始著手研究,於1938年發現鈾裂變並掌握了分裂原子核的基本方法,以及重水在核裂變試驗中充當減速劑的作用。
當時在二戰中已經是強弩之末的希特勒意識到,首先使用上這一技術將擁有壓倒性的優勢,戰爭的局勢將重新扭轉,決定大力開發,成立了專門委員會。
很快,設計並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用於試驗的核反應堆,並控制了德國佔領的捷克斯洛伐克普日布拉姆和雅希莫夫瀝青鈾礦,德國地質學家也在本國東部地區發現了鈾礦,同時,還將佔領的挪威韋莫克一座水利發電站改造成了一座世界上最大和最早的重水生產工廠,從而使核武器研製的基本原料問題得到了保證。
然而,重水的生產能力是有限的,需要時間,一個小規模的原子反應堆至少需要5噸的用量,德國在馬不停蹄的儲備重水。
德國不遠千里控制一個水電站的奇怪舉動引起了英國的重視,被英國獲悉裡面的玄機,美、英等國如夢方醒,開始著手核武器的準備,顯然已經落後於德國。
直到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後,震動了美國當局,才下定決心大規模發展核武器,到1942年8月發展成代號為&ldo;曼哈頓工程區&rdo;的龐大計劃,直接動用的人力達60萬人之眾,投資20多億美元之巨。
自己準備的同時,想要抑制對方的發展,最佳途徑莫過於搞破壞,他們做到了。
盟軍先是千方百計的阻撓重水生產,1943年美軍還出動空軍轟炸挪威韋莫克的工廠,德國人迫不得已,在1944年,計劃將所剩超過15噸的重水運往柏林,完成原子彈的實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