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第1/4 頁)
當然,年輕的烈帝更不知道有朝一日他須大開殺戒只是為了能讓衛衍做回他的臣子。
自衛衍與他的關係無法再掩飾下去示於人前,種種筆誅口伐就不曾絕過,不過因著齊遠恆的關係以及他的壓制一切才在可控制的範圍內,而且那個人在他對著那些摺子發火的時候,每每都會笑言&ldo;臣又不介意那些虛名&rdo;然後用別的話扯開去,所以他的怒意始終沒有真正爆發過。
那些非議在齊遠恆逝後開始失控,等那人身後則到了極致。史官們並不在乎他為國為民做了些什麼,妄幸和孌寵就是他們為他蓋棺定論時唯一的評價,至於他的功績在那個身份的襯託下則顯得可有可無,不過是寥寥幾字一筆帶過。對於史官們而言,並不是他個人的才華能力而是因為他與帝王的關係才能讓他做到那些事,換了其他的人也差不多。而世人也不會對事實的真相感興趣,他們唯一有興趣的就是皇家秘辛帝王私隱。
那個人一生恪盡職守,忠貞不一,為國為民,到最後,卻因為與他的關係,在史冊上只能留下如此汙名。烈帝震怒之下,屠盡史官,抹去所有的痕跡,只在史冊上留下&ldo;甚得帝寵&rdo;這四個字,將所有的真相用血跡掩去。而在烈帝百年之後,他的繼任者宣帝則用更多的血讓世人對那段歷史保持沉默,直到一切的一切都湮沒在時間的長河中,再無處可尋。
第64章民議
天啟三年三月,崤山居士齊遠恆因不願好友衛衍無端為他的婚事欠下景帝的恩情,嘔心瀝血數月後向景帝進獻了一份長達數百頁的陳表作為景帝成全他和紅玉姑娘婚事的謝禮。在這份陳表中,齊遠恆洋洋灑灑倚馬萬言地對民生河工軍政等等國事發表了他個人的意見,這些意見有些言之有物頗有新意,有些則是在炒前人的冷飯,不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卻是一個&ldo;廣納民智&rdo;的建議。
景帝收到這份陳表後並沒有因齊遠恆在開頭寫了些諸如此後恩義兩清之類的言論而生氣,而是仔細披閱後著中書門下參議,隨後又命人謄寫了幾份分發給數位重臣,然後將那個&ldo;廣納民智&rdo;的建議提交朝臣討論,朝堂上頓時為此事炸開了鍋。
景朝的官僚體系基本沿襲前朝,同時也繼承了前朝民不議政的傳統,不過景朝自開國之君開始就對民間輿論保持著一種比較寬容的態度。但是寬容是一回事,要讓平民百姓參與到政事中來卻是另外一件事。朝臣們聽了這個建議後譁然不已,大部分朝臣都以此舉有違祖宗家法歷朝慣例表示反對,就算是景帝的心腹重臣也隱隱表示了此舉會有亂政之虞的擔憂,只有極少部分朝臣認為這個建議值得納取。
景帝雖然覺得這個建議有點意思也是猶豫不絕始終下不了決心。&ldo;廣納民智&rdo;固然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歷朝歷代都是官民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此舉一開,的確怕會有亂政之虞。
景帝本人都搖擺不定,這朝堂上的辯駁當然就更熱鬧了。偏偏支援這個建議的那幾位朝臣雖然在人數上不佔優勢,但是在口才上卻佔盡上風,再加上景帝的立場經常偏來移去,導致了這場辯駁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整整辯了數日還是沒有定論。
&ldo;陛下為何事煩惱?&rdo;衛衍睡了一覺醒來,卻發現身邊的皇帝竟然還沒有睡下,眉頭皺在一起,不知道在為什麼事情而煩惱。本來是不想多嘴的,但是看到皇帝最近經常皺著眉頭,顯然這事讓他為難了很久,忍了很久還是忍不住多嘴了一句。
景帝見他有興趣,便將此事對他詳細說了一遍。
&ldo;其實,齊兄的意思不就是希望陛下能夠多聽聽民間不同的聲音嗎?&rdo;衛衍不懂皇帝到底在為難些什麼。齊遠恆不過是建議皇帝專門設立一個衙門接收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