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第1/2 頁)
第四部分
脫離險境後,施琅投奔鄭芝豹,請其從中斡旋,以化解與鄭成功之間的矛盾,然而等到的卻是驚天噩耗。為報仇雪恨,施琅別無選擇,毅然踏上西去之路‐‐第二次降清,從此將姓名由&ldo;施郎&rdo;改為&ldo;施琅&rdo;。
---------------
親人遭戮憤然二次降清(1)
---------------
此時,身陷囹圄的施琅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候著親人們的訊息。然而,一個又一個壞訊息接踵而至:施顯早已被拘,父親施大宣和所有留在廈門的親屬均被關押。施琅感到了顫慄,看來鄭成功不僅要懲治自己,同時還遷怒於無辜的家人;不但自己要遭受滅頂之災,還要殃及至親至愛的人。想到此,憤怒、羞愧伴隨著不祥之感從心底升騰而起。
施琅既已被羈押,訊息又從何而來呢?據《襄壯公傳》記載:&ldo;時守公舟者,為林習山帳下,林故與公善,且敬事公,因囑其善待。&rdo;負責關押看守施琅的忠定伯林習山向來對施琅十分敬重,因而與之關係十分友善。在接受了看守施琅的任務後,林習山心裡十分矛盾,既為施琅的遭遇而不平,又難以違抗帥令,於是將看守施琅的責任交由副將吳芳負責,並囑其善待之。鄭軍中有許多人都像林習山一樣與施琅交好,對施家遭遇甚為同情,因而不顧危險,為其通風報信。因此,施琅雖身陷囹圄,但依然訊息靈通。不久,有人捎來父親施大宣口信:大限將至,父子同死無益,若有機會,你弟兄各自逃命去吧!施琅聞聽此信,心如刀絞,然此時又一字條送至手中,內中只有短短一行字:&ldo;禍在今夜,速謀脫身!&rdo;字跡十分潦草,顯然寫就於匆忙之際。施琅不禁臉色微變,沉思片刻,隨即大笑道:&ldo;此易與耳!&rdo;守衛士兵忙問其故,施琅曰:&ldo;藩欲吾輸金二千,吾業有千餘,再告貸數百則足矣。&rdo;眾人信以為真,都為施琅即將解脫災難而高興。傍晚時分,施琅提出去借銀子,衛兵不疑有他,一行二十餘人遂押著施琅一同離船上岸籌銀。行至一空曠偏僻處,施琅故意推說身乏,坐地不走,眾軍士疑心頓起,圍了上來。冷不妨施琅霍然而起,迅敏地將士兵打倒在地,然後借著茫茫夜色,消失於茂密的樹叢中。&ldo;夜二鼓,鄭氏果遣人慾害公。見已遁,歸報,乃環島遍索。&rdo;前來殺施琅的人空手而回,鄭成功立即下令全廈門戒嚴,遣人四處搜捕,並頒布命令:有藏匿施琅者,誅殺全家。
據《襄壯公傳》記載,施琅逃脫後,為躲避鄭成功的追擊,藏身於山洞之中,晝伏夜出。連續五天五夜,施琅未曾覓得食物,饑渴難忍,自思長此以往亦非良策,遂決定冒險下山,去找自己的部下蘇茂。天色微明時,遠遠望見一早起的農夫在田間勞作,施琅四顧無人,便上前問路。農夫乍見,十分驚愕,心想就算是急於出門趕遠路之人,也不至於起得如此之早。稍近,農夫不由驚訝萬分地叫道:&ldo;爾非施公乎?本藩懸賞格購公急,猶在此乎!&rdo;農夫將施琅帶至家中,先向母親稟明瞭此事,然後殺雞煮粥,讓施琅飽餐了一頓。施琅對他不顧身家性命的義舉非常感激。在農夫家躲了幾天後,搜捕施琅的行動沒有半點鬆緩,施琅怕連累這良善人家,決定離開。乘著夜色,農夫帶著施琅上路了,一直送出十餘裡地,方才灑淚相別:&ldo;公行矣!誓為公死勿敢洩。&rdo;施琅再三對農夫表達感激之情,然後小心翼翼地繼續趕路,逃至時任左先鋒鎮的蘇茂家中。
據《襄壯施公傳》中所記,關於施琅逃難過程,流傳著這樣一個神奇的傳說。施琅告別農夫後,決定去找部將蘇茂,夜霧中慌不擇路,孤身來到大海邊。不敢問